最新評論  |  
國金點評  |  
中國點評  |  
港股點評  |  
期貨/商品  |  
窩輪/牛熊證  |  
ETF  |  
外匯  |  
基金  |  
強積金  |  
地產  |  
圈中人語  |  
最愛專欄

加入最愛專欄

梁崇讓,工商管理學士學位,現為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總幹事,從事證券及期貨工作近45年,擔任金融公司責任董事及負責人員逾40年,同時擁有外匯業和金銀業的業務經驗,曾任香港期貨交易所市場委員會委員,現持有香港證監會牌照。

梁對金融、證券及期貨業的監管、運作、風險管理有一定的經驗和見解。自2004年開始,分別為《東方日報》、《經濟通》、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會刊,撰寫文章超過1,000篇,內容涉及金融政策和經濟問題,對中港政策和制度以及市場的變化有個人獨特見解。

曾任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副理事長、副會長、工聯會業餘進修中心導師、自在人生自學計劃、證券及期貨持續培訓課程導師,也經常舉辦講座和投資課程,為從業員進行持續培訓課程。

26/10/2023 11:00

《行內行外-梁崇讓》「上醫、中醫、下醫、庸醫」的分別

  自互聯網興起,網上做假已不是新鮮事物,網上投資騙案也應運而起,香港證監會已公開勸籲投資者小心細價股「唱高散貨」騙案,並多次打擊唱高散貨犯案人士,甚至逮捕多名涉嫌人士,並凍結與嫌疑人士有關的證券和銀行戶口。近年港股成交淡靜且走勢偏弱,騙徒有見及此,已把投資騙案的重心轉移至虛擬資產和A股市場。自JPEX事件爆煲後,投資者開始對虛擬投資多了戒心,但近日有新聞報道指有投資者在投資A股市場中伏,已有多名受害者先後受騙,其中更有一名退休老翁墮入WhatsApp投資騙局購買A股,一個月損失超過千萬元,確令人感到心傷。雖然騙徒的手法層出不窮和五花八門,但總離不開以利誘來吸引投資者入局,這與當年的龐氏騙局、雷曼迷債和累計股票期權同出一轍,世上無新事,太陽永遠在東面升起。
 
  本工會文章已多次以「舊瓶新酒」作譬喻,指出所有投資產品或衍生產品的本質,有很多相同之處,只是改頭換臉換了包裝而已,有的僅改個名稱重新推出市場銷售以吸引投資者,很多投資者便重蹈覆轍,是明呃還是暗騙?真難以判斷!而騙徒的手法可以用「舊瓶新酒」來形容,只是改用新的宣傳令投資者信以為真,加上不惜重金禮聘知名人士、藝人或網紅為代言人,其宣傳效果更佳,此類人士被利用還是合作的對象,誰知道?
 
  現時證券業有持牌法團公開宣傳「零佣金」來吸客戶投資者,世上有沒有真的免費午餐?又是另一議題了,但這種宣傳手法是否值得商榷?似乎一直未受關注,這是否屬另類或合法的利誘?還是由專業人員去判斷了,只是有關當局有否監管,所有涉及投資的宣傳是否做到「上醫治未病」的效果,真值得大家探究!工會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及,現時沒有持牌或非受規管人士,他們在文章中介紹和評論證券產品和市況是否合理?如找不到涉及金錢或任何利益瓜葛,便難以證明與騙徒有不合法的關係。記得筆者多年前曾發表一篇題為〈貪污期權〉的文章,也道盡了社會的實況,大家只能心領神會了。目前持牌人士評論證券時,總要戰戰兢兢和申報利益,這也算合理,但是其他非持牌人士卻可毫無顧忌,肆意地表達意見和鼓勵他人投資,這對持牌人有欠公允,怪不得有社會人士要求有關當局,有必要規管互聯網宣傳有關投資的言論。
 
*電話騙徒零成本撒網,何樂而不為*
 
  此外,現時電話號碼和證券戶口等等已實施實名制度,面對公眾宣傳的互聯網帳號也可以受管嗎?這要問問IT科技人了。只是電話號碼實施實名制後,為何還有這麼多電話騙案發生?現時促銷和詐騙電話有增無減,是由於騙徒多透過網絡電話進行詐騙,追查有一定難度,加上黑客隨時可成功入侵機構或公司的電腦系統,提取個人資料犯案,來電顯示出現相識友人的電話號碼,確實令市民防不勝防,容易令人信以為真。騙徒的心態就是採漁翁撒網式,只要有人受騙中招便有收穫,這可算是零成本的生意,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證券戶口實名制實施後,仍有「微信女」可成功唱高散貨,那又是為甚麼呢?是否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互聯網世界,實名制是否真可發揮效用呢?如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更難用法例監管和控制嗎?如真的這樣,也難怪騙案總是揮之不去了!雖然這樣,日前傳出內地擬實施「自媒體實名制」,規定具有一定粉絲數量的網台,甚至VTuber都需要公開真實姓名示人,包括已獲官方認證的公眾帳號、Up主、網紅和自媒體等也要實名註冊,希望藉此減少騙案和較容易追究「亂吹」的責任。可是市場即時憂慮新制度實施後,會容易引發私隱和踩錯界等問題,令登記帳戶數目減少,這類社交平台的股份自然遭到拋售。據報微博已有多個匿名帳號宣布注銷平台,真要看事態發展的程度了!
 
*以虛擬資產洗黑錢,未必能逃法眼*
 
  有消息指,特區政府有關當局正草擬立法框架和收集業界初步意見,並將進行諮詢,期望可訂立關鍵基礎設施,確保營運者的網絡安全責任,目的是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現時證券及期貨業利用互聯網買賣都有雙重認證的功能,以作為對投資者的保障,至今筆者仍未聽聞有投資者被黑客入侵個人證券帳戶進行買賣,日後有關當局會否再為投資者加添保障以策安全?相信這又會加重營運者的成本壓力,這又是無可奈何之事!最可惜的是,政府有關當局的措施往往未能做到「上醫治未病」的效果,損失者多是市民和投資者,又將加重營運者的壓力,得不償失啊!
 
  此外,有關當局並未因JPEX事件對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發展而放慢腳步,據了解虛擬資產多與區塊鏈技術有所關連,而區塊鏈的賣點是「去中心化」,但現時卻接受甚至要求官方監管,似乎失去了去中心化的原意,究竟香港警方能否運用權力追查JPEX的生意是否涉及虛擬資產,還是屬虛假資產?甚至營運期間投資者的交易狀況,包括貨幣、資產和款項轉移等交易,這仍待有關當局公布。日前有報道指以色列警方已凍結了哈馬斯相關的加密貨幣帳戶,究竟是甚麼貨幣和是屬哪一個交易所的貨幣?筆者沒有確實的資料,不過令筆者感到詫異的是,所謂去中心化,也只像一個交易系統或公司的稱號,其實每一個交易都有紀錄,不管交易多少次,只要有關當局或有心人出手仍可追查,否則以色列警方如何得知哈馬斯的帳戶在哪裏呢?由此可見,以虛擬資產用來洗黑錢或作不合法用途,也未必能逃離法眼。至於這沒有內在值的產品,是否只能作為炒賣的工具?或可否作為投資的工具?便需由有關當局和專家解說了。
 
*後記*
 
  屋漏兼逢夜雨,港股走勢未有起色,成交流通量不足,中美關係未曾改善,俄烏戰爭愈拖愈長,以巴戰火突然爆發,令全球緊張局勢再度升溫,加上市場擔憂美息仍會持續高企,令美元持續強勢,資金流向美元資產,中港股市仍然受壓,因此內地政府只好連環出招振興內地樓市和股市,除了降準、認房不認貸和取消限購令外,在股票市場方面,有關當局放寬證券融資限制、限制沽空活動和公司或大股東的減持行動。中央匯金近期更兩次增持國有四大銀行,9月起已有多間上市公司宣布增持或回購股份,日前連央企也加入回購和增持行列。官媒指是次行動是落實和響應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所制定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目的是為了穩定市場和令市場的股價回到合理水平。
 
  但種種政策對振興市場的成效不太顯著,投資者仍是信心不足,從數據顯示,外資依然在不斷減持A股,大摩報告指A股自8月初至今,外資累計流出合共約1700億港元,高盛的說法更嚇人,指8月及9月合共流走約9000億港元,且情況未受控。說法是真是假?但這已令內地股市跌至多年新低,上證指數跌穿3000點大關,香港股市則也曾跌穿17000點水平。前日,傳出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今年中央財政在第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一萬億元,部分資金是為了紓緩地方債務問題,也是為了振興股市。至於港股除了下跌,資金流動性不足也為人詬病,否則政府有關當局也不會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對策。
 
  工會和筆者發表文章已近20年,文章超過一千篇,其中有不少文章對有關當局的偏頗政策作出了批評,只是內容一直不受重視和關注而已,或可能忘記了我們國家習主席「答案在民間」的金句吧!再說,有關當局常常被人批評政策短視和閉門造車,這是否導致香港證券業病入膏肓的主因?由於近日港股市況已陷入水深火熱的階段,才引來不少議員和自媒體KOL以「一潭死水」、「塘水滾塘魚」、「股市受重創休克」、「唔擺得好耐」、「政府愚笨政策,已把股市斬手斬腳」等語句來形容。有更激憤的還說「創業板零上市是香港之恥」,這與前特首大喊一句「想窮都難」成強烈對比。當然,聽從前特首這句話的投資者被害得雞毛鴨血,在此也不贅了。試問香港金融業如此境況,還可稱得上「國際金融中心」嗎?
 
  文章曾提及投資者為賺錢而來,現時在港的投資者利用互聯網炒賣美股的人數愈來愈多,雖然有官員大喊「香港回來了」,但似乎投資者仍沒有興趣回來。聞悉業界和部分財經界人士對現時市場制度的不滿聲音愈來愈多,不過大部分都只批評香港證券交易的收費較其他市場高,其中包括印花稅和港交所(00388)的收費,只是鮮有人提及靠佣金收入的持牌中介人之苦況。在「零佣金」不公平制度的壓迫下,又如何生存呢?為何政府有關當局和港交所只想把整個餅全吃,也不分一點給業界弱勢群體果腹呢?多年來有關當局扼殺市場真正的超級聯繫人,往日成交活躍的光景還會回來嗎?這真是自食其果了。
 
  此外,有財經評論員認為現時有關當局對上市的審查制度持雙重標準,中小型企業申請上市要面對多項措施的刁難和嚴苛的審查,這間接令成功申請上市的中小企業和集資額大減,巨型企業則似乎較容易通過上市申請,這種用市值衡量的優先政策或態度孰真孰假?是否正確?真值得考究!更不幸的是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更提高上市和創業板的轉板要求,令不少中小企業轉投其他市場上市,筆者只知道積少成多和大企業都是由小企業發展出來的道理,莫非這模式在現世代已不合時宜?還是新人事新作風呢?也有人提出現時監管機構的前置式監管模式有點過火,導致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難以得到合理的發展和營運空間,更大大提高了業界的合規成本。至於市場的流通量,有業界人士質疑為何衍生工具可容許莊家制或流通量供應者,而中小型上市公司卻不可以呢?這是否公平?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政策不斷趕絕中小型上市公司、持牌中介法團和靠佣金收入的持牌人,俗語說「池塘沒有小蝦何來大魚」,怪不得連海通國際(00665)也要退市了。
 
  筆者執筆時,特首還未宣讀《施政報告》,以上坊間的種種批評和意見,特區有關當局和「促進股市流動性專責小組」會否研究和檢討呢?有待消息的公布。《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庸醫能治甚麼病?《黃帝內經》好像沒有記載。現時香港的證券市場是未病、欲病還是已病?治病者是上醫、中醫、下醫還是庸醫?就只能各抒己見了。《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總幹事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專家陣容
顯示更多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道教符箓解析:符咒能醫百病可驅鬼?功效、製作、用法、顏色代表咩?

帶你探索全新主頁!輕鬆探索精選資訊!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