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內行外》上個月恒生指數持續向下,在美國債務談判鬧劇上演時,港股曾下試
18000點水平,而鬧劇告一段落的消息傳出,大市立即反彈,回升至19000水平,美國
債務鬧劇重複演出,令金融市場出現極大波動,投資者往往被牽著走,實是無奈之事。市場在多
項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交投趨向淡靜,新股市場未能好轉,同樣受淡風吹襲,多間企業新股上市,
公開發售部分出現認購不足額的現象。
據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本港主板只有17間公司招股上市,有8隻首日掛牌已跌穿招股價
,佔比例近半,踏入第二季,情況不單沒有好轉,反更形惡劣,在筆者執筆截止時,有報道指8
間已招股上市的公司中,有7間首日跌穿招股價,比率近九成,更有首日上市的新股收市價急跌
超過三成。一直以來,新股認購都涉及孖展和槓桿認購,而近年利率高企、借貸成本上升,加上
二級市場表現欠佳,新股市場當然也受影響,投資者見無利可圖,氣氛不佳,新股自然也少人認
購,在惡性循環下,持牌法團生意和收入如何?也不用多說了,可見金融業界的情況或市況並不
如政府有關當局所預期,通關復常後可回復往日光景,這是否與目前金融制度有關?值得大家深
思!
*印尼超香港*
近日更有報道指印尼今年首次公開招股市場集資額已超越了香港市場,成為全球第四大
IPO市場,但據畢馬威所說的報告,全球首季IPO集資額排名依次序為上交所、深交所、阿
布扎比交易所、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港交所(00388)排第五,雅加達證交
所暫仍未能超越港交所,只是假若香港下半年無法加把勁,那香港今年集資額排名又將被擠出三
甲,甚至排名會跌至更低位置,到時有關當局又要出來自圓其說了。當然市場永遠有人看好有人
看淡、有著名會計師事務所預計下半年內地經濟有望反彈,如全年經濟增長達至5%,可帶動股
票市場的氣氛,新股市場也會回暖,加上有關當局推出了多項政策,有望推動香港市場的整體發
展,料2023年在港集資的新股將超過100間,集資額有望較去年翻倍,約有2300億元
,作為一個業界人士,當然期望該會計師事務所的預測成真。至於印尼IPO集資額超越香港的
新聞從何而來?其可信性如何?如屬虛假,是否有人要負上責任?虛假消息在金融業界是嚴禁和
要追究責任的。近年香港證監會更對唱高散貨「微信女」集團採取嚴打行動,但在互聯網世界的
假新聞假消息又如何能阻止呢?相信真的很難禁絕,但往往卻對社會有所影響,這又是新世代的
特質嗎?其實有關當局遇到假新聞假消息的情況,應盡快盡可能公開澄清啊!
股市走勢欠佳,就業市場也受影響,多年來金融業早已成為裁減員工的重災區,只是金融業
永遠有人唱好,令坊間出現不少誤解認為金融業人士個個賺到盤滿砵滿,日日魚翅撈飯。其實本
工會《行內行外》文章已多次提及,撤銷了最低佣金制,靠佣金收入的持牌中介人士早已恍如失
業,近年「零佣金」的打擊更令收入捉襟見肘,靠佣金收入的行業失業人數不斷增加,收入少的
從業員不是要找兼職便是被逼轉行。至於有底薪的第1、2類持牌負責人員也因大部分業界的收
入減少和市況淡靜,早已被大幅減薪或失去工作,報道指近兩年結業的第1類牌照的中小型持牌
中介法團屢破記錄,這連第4、9類持牌負責人員也受拖累,況且有關當局又大開中門,內地專
才加入金融業的人數不斷增加,工資也不斷被壓低,這是否已屬輸入勞工?還是人才?又是有關
當局說了算。
*獨食與共富*
多年前已有報道指專業的金融持牌負責人員的薪金僅如保安員價,這確實有點諷刺,可是這
狀況還是一直沒有引起業界議員或勞工組織的關注,可能免費午餐是香港金融服務業中介從業員
的特色吧!因為這兩年部分香港上市條例被收緊,內地實施「註冊制」上市制度,北京交易所又
為內地企業創造多了一個上市平台,加上全球加息、企業債務違約和經濟下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香港主版中小企業和創業版的上市申請寥寥可數,這令往日業界稱為「天之驕子大6」的持牌
負責人員,即上市保薦人的身價大降,甚至現今更有持牌法團結束被稱為「金蛋」的保薦人業務
。這形勢也間接令只做收購合併的「細6」負責人員同樣受市況影響而減薪離職,可見當年甚麼
「大勢所趨」「餅大了大家都有得吃」等等論調都是有關當局宣傳和推廣政策的技倆,時至今日
還是業界從業員當成為犧牲品。弱勢群體應得的權益全被大財團或有特權的機構瓜分了,莫非這
正是資本主義下的合法掠奪嗎?不過自從傳出香港證監會於6月1日開始接受虛擬資產交易平台
營運者申領牌照,市場預料適合申請這類牌照的負責人員(RO)立即身價上升,市場是否又會
出現搶奪這類人才的浪潮呢?
一直以來中國內地市場都是香港和外資所爭奪的市場,鮮有聽到外資裁員的消息,但日前彭
博報道摩根士丹利亞洲市場有裁員行動,中國地區的企業融資隊伍為重災區,其中更涉及董事總
經理和投資銀行員工,野村早已裁減亞洲投資銀行員工,其中大部分是負責中國投資,瑞士傳媒
消息指瑞銀瑞信合併後或裁員兩至三成,亞太區也無法幸免,連內地市場也遭遇裁員的壓力,試
問香港從業員的處境會什樣?只知道一定不會如前特首所說的「想窮都難」和現任特首所說的已
「復常」了。除非所謂復常即仍是由有特權的機構和大財團獨領風騷吧!只不過「獨食難肥」和
「共同富裕」這兩句話對社會的經濟發展來說甚具深意啊!
*後記*
近日特區政府不斷高調出招搶人才,連未畢業的大學生也要搶,很明顯香港現時各行各業都
缺人手,沒有人或人才便無法與其他國家或城市競爭,自身也無法發展,說復常也是空談,有消
息指政府統計處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香港勞動人口數目約377萬,較去年第四季減少
了逾2萬人,與去年同期比更銳減了近3萬人,從數據分析,雖然特區政府口口聲聲說香港經濟
復常,但勞動人口卻不升反跌,那試問經濟如何復常呢?除非AI已取代了大部分打工仔的工作
,雖然早前有研究指全球會有18%的工種會被AI取代,香港更會有約28%的打工仔會能會
被AI搶去工作,成全球之冠,是否言過其實?有待觀察!但香港現時勞動人口減少,相信不是
被AI取代,而是香港勞工市場本身的結構性問題,就業市場常常聽到「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
做」這句話,為甚麼會出現這現象呢?如以證券業為例,撤銷了最低佣金制導致現時的「零佣金
」,試問在這制度下還有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願意留在行業或香港發展嗎?側聞因沒有合理的佣
金收入和前景下,擁財務自由的從業員會選擇提早退休或移民他國去享受生活或尋求其他發展,
中產人士而有移民資格的也不願留港轉行,寧願遠走他國尋求其他發展或賺取合理的收入,沒有
資產又無法移民的又怎樣呢?為生活只能放棄多年的專業資格和知識轉做其他工作,部分由於年
紀問題和在其他行業缺乏經驗,還能找甚麼工作呢?保安員、小巴或的士司機?這算不算是職業
轉移?那試問這是屬向上移還是向下移呢?類似這種不合理和不正常的現象會否在其他工種或行
業中發生呢?只能留待有關當局研究了。
再說金融服務業業界,現時有關當局寧向外搶人才,也不願意還原佣金制度去挽留本土人才
,寧讓大財團和特權機構獨享成果也不讓本土業界從業員分享,這就是有關當局當年所說「餅大
了人人都有份吃」的嗎?日前有報道傳出瑞銀和瑞士信貸集團正為其在亞洲的財富管理銀行提供
罕見的佣金制度,以鼓勵員工帶入新資金,回想當年,金融海嘯前,雷曼和各大投資銀行都定立
了豐厚的佣金制度來吸引員工推銷其結搆性產品,結果令其產品大賣,至於其產品有沒有毒?就
不在此討論了。如今受嚴格規管的香港證券及期貨業卻要以「零佣金」來營業和競爭,真的合理
嗎?沒收入如何有消費?社會經濟如何擴張?最奇怪的是,日前競爭事務委員會公開批評
Foodpanda 和Deliveroo違反《競爭條例》,認為兩個外賣平台的條款或妨
礙新成立或小型平台進入市場及擴張業務,或削弱市場競爭,以及令多間小型外賣平台難以生存
,同樣理由!試問現時有持牌法團以「零佣金」令香港中小型證券及期貨公司無法擴張其業務和
公平地在市場競爭或難以生存的手法,也做成業內的惡性和不公平競爭,又有否違反《競爭條例
》呢?相信有關當局又會自有解說,這是香港金融服務業的特色吧了!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副會長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
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