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內行外》上周「行內行外」文章曾提及股市走勢較經濟數據更早反映社會經濟的未來趨
向,由11月初至今,港股由低位上升至20000點水平,升幅已達5000多點,這次股市
的升幅主因應是內地政府推出多項振興經濟的措施和中港兩地相繼放寬防疫措施所致。只是在未
能與內地全面通關前,僅靠香港放寬防疫政策,香港經濟是否真的可以回暖仍是未知之數?因此
港股的升勢可持續多久或升至何水平,還要看息口的未來變化和中港兩地何時可以通關了。
*放寬防疫*
現時坊間的兩餸飯食店生意滔滔,側聞放寬防疫政策後,香港外遊消費的市民大幅增多,這
對本港的零售業卻幫助不大,筆者從的士司機的口中了解到放寬防疫政策後,夜市和世界盃賽事
進行期間酒吧的情況,可以用「不如想象中般好」一句話作為總結。此外因內地人未能在中港兩
地自由進出之前,中環、尖沙咀廣東道、油尖旺彌敦道、上水和元朗等內地人購物旺區仍未見到
往日人頭湧湧的情況,可見香港短期的經濟仍會是強差人意,日後通關能否回復疫情前的繁盛情
景仍是難料。
為了經濟和與他國通關接軌,特區政府決定放寬防疫出入境政策,放寬防疫措施自然會令確
診人數增加也是必然的結果。如用簡單的數學算式計算,以現時每日本土確診個案約14000
宗,每月便有約42萬人確診,一年便約有500萬人確診,還未計隱形患者和沒有向政府報告
的確診人士,香港現時人口約有700萬人。如照這樣推算,未到一年便全民確診了,當然現實
的情況應不會這樣,當群眾免疫生效或防止確診的疫苗研發成功,那每日確診的人數應可減少了
,可見利用數據作分析的結果也不一定準確和萬試萬靈的,但有關當局總喜歡利用有利自己的數
據來說服群眾而已。
目前最令筆者擔憂的如確診的死亡率不變,那死亡人數便會隨著確診人數上升而增加,早前
平均每日超過20人死亡,這兩天離世人數上升至35和37人,這對社會來說並非好事和好現
象,此外確診人數增加會否令香港的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同樣也是疑問!但既然特區政府和社會
民意都趨向放寬抗疫防疫政策,日後得到甚麼結果和付出甚麼代價?那大家都不要埋怨和坦然面
對吧!
*股樓背馳*
回說香港股市,近日大市雖然出現見底回升,累積上升幅度超過三成,單日成交額也曾突破
2000億元,可算是氣勢如虹,令投資者有所憧憬而積極入市。但樓市卻背道而馳,很多成交
出現不同的跌勢,從數據顯示,樓市的調整仍未完結,近日跌幅還在擴大,今年的成交也在萎縮
,報道指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數字,樓價在這幾個月持續下跌,有業內人士估計,全年跌
幅應近一成半,明年初市況仍不明朗,未能止跌的機會仍大。從近期傳媒的報道,多間樓盤的成
交價都創該區近期新低,私人樓宇成交價重返2016年價位,未補地價居屋實用呎價成交約
7500元,為近6年最低;更有銀主盤以低市價兩至四成開拍,這是否屬跳樓貨?真要看未來
幾個月的成交價會否持續向下了。有地產中介機搆表示,地產中介人開工不足和出現搶單的情況
,大部分從業員無法開單,如同失業,有地產中介更削減員工數目和津貼,市場更傳出龍頭地產
中介機搆將削減一半地鋪,如屬實如此,消息可算具震撼性,令更多人士只能居家工作了。
至於金融業,港股雖然回升,但金融職場並沒有傳來利好消息,高盛早於9月已展開裁員行
動,現傳出裁減人數會增加,富國銀行已裁減了美國按揭貸款業務部門的數百名員工,瑞信本計
劃約炒2700人,但報道指可能會裁減更多職位,其中包括香港的私人銀行業務人手,匯豐控
股(00005)也傳炒最少200名高級營運經理。早前兩大本土細價股投行宣布結業和收縮
業務,結業和收縮業務自然會削減人手和停止或減少融資金額,其餘上市公司和證券中介法團以
及從業員必受環環相扣的影響,這意味金融行業的調整期還沒有結束。
*收益銳減*
金融和地產兩大行業都出現退潮湧浪,而大部分從業員都是靠佣金收入的自僱人士,證券業
早受政策和「零佣金」的衝擊迷失了20多年,不少從業員早已變成居家工作,其實與失業並無
分別,只是可繼續持有牌照而已。地產中介人是否也因地產辣招和疲弱的經濟而出現「雷同」的
收入狀況,只有地產業內人士才感受得到,看來與證券及期貨的自僱人士一樣,其心情冷暖自知
了!政府統計處近日發表的業務收益指數,指出金融業錄得18﹒50%的跌幅,地產業下跌
11﹒50%,連保險業也減少10﹒80%,而這類金融╱地產╱保險的自僱人士一直都是香
港本地消費市場的中流砥柱,相信他們的消費力也大幅削弱了,那香港本地消費市場要能真正復
甦,看來並不容易吧!金融業18﹒50%的跌幅,相信是指有特權的大判港交所
(00388)和大財團或仍錄得有盈利的持牌法團,對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來說18﹒50%
跌幅的數字已毫無意義,只因零收入再跌的幅度也是「零」啊!這也是一條顯淺的數學題,官員
們不會不懂得的。至於地產和保險業的跌幅如何解讀,還是留待他們業界的自僱人士來訴說好了
!
*證監開刀*
後記:有報道指證監會有意進一步加強業界從事期貨買賣活動時的風險管理,計劃提供風險
管理指引,並就此進行市場諮詢。據悉建議的風險管理指引重點涉及11項主要風險監控範疇,
包括期貨持牌法團就期貨交易的風險管理框架、客戶信貸風險管理、就期貨產品提供優惠孖展比
率、在海外期貨市場進行交易時的風險管理和壓力測等。據了解,有部分期貨持牌法團都有為其
客戶的買賣活動進行無抵押的融資,但這類融資活動多只是提供即日買賣的合約上,以目前的科
技和交易系統的設計以及波動數據的協助下,即市交易的風險大致可控,從數據顯示,自
1987年後,期貨持牌法團再沒有再出現重大行業風險事件,期貨持牌法團可算是零爆煲,證
監為何會突然要對這風險管理作出諮詢,有何動機?是否背後有某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呢?還是數
據出錯?
除了期貨、現時證券客戶的交易多是T+2交收,很多持牌中介法團都容許所謂即日鮮的客
戶存入少量資金便可進行買賣,如客戶有任何閃失,持牌法團為了要繼續營業,自然要為客戶填
數與港交所進行正常交收,而靠佣金生存俗稱經紀的持牌人同時也要承擔此類風險,以上的經營
方法或手法一直是部分行家所採用,更有持牌法團以存入資金便可放大數倍買賣作宣傳,這次證
監會的諮詢,是否意味也會對所有經營此類生意的持牌法團開刀呢?如是這樣,只會令業界的生
存空間又再被收窄,對目前眾多只經營本地期貨的期貨持牌中介法團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了。
當然最安全而受監管的中介機構,非有大判性質的港交所莫屬了,只因如上市公司資不抵債
倒閉清盤,港交所是無需填數的,損失的都是買入股票的投資者或中介法團以及中介人:港交所
要負上甚麼責任就不太清楚了。因此港交所可以算是有特權而無風險的穩賺企業,其餘二判和三
判等持牌中介法團或中介人卻要為大判爭取盈利而進行惡性競爭,這是絕對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雖然政策如此不公,也從沒有有能力的組織和人士挺身出來真正為金融持牌中介法團、中介人和
從業員發聲,那我等只好嘆聲無奈!恐怕單靠佣金收入的業界從業員,其昔日公平公正的職場環
境是不會或無法回來了!《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副會長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
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