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以來致力於發展以金融和貿易業為首的四大支柱產業,以中環為核心的維港都會區一直是香港的經濟重心。縱然政府過往一直積極在新界開發新市鎮,但只著重加快開發土地和提供房屋,未能成功發展多元經濟產業,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導致香港「重南輕北」職住不平衡的情況出現,除了加重維港都會區的發展和交通壓力,亦間接壓抑新界的發展潛力。
展望未來,北部都會區將引領創科產業,作為第二經濟引擎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按照香港總體的地理位置及產業發展分工,羅兵咸永道(PwC)認為北部都會區的各個發展區域都應該其獨特的經濟定位和功能目標,當中應以流浮山、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作為主要的高新科技經濟發展區域,並且以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和新界北新市鎮作為民生娛樂區域,並應預留土地支持傳統工業轉型。
流浮山/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 – 面向前海的現代服務商業區
按照《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雙城三圈」概念,流浮山/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將對接深圳的前海和南山。根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和南山目標是成為全國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創新基地,以推進與香港的緊密合作和融合,憑藉地理優勢,流浮山/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有望成為與前海和南山協同發展的現代服務商業區,與中環的傳統金融中心服務不同,新發展區應該專注為北部都會區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創科產業,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資服務,並且提供包括與ESG(環境、社會、企業管治)、專業及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相關的現代服務解決方案,以促進香港的創科產業和社會及環境可持續發展。
為了加強與前海協同發展並產生最大效益,羅兵咸永道認為港深西部鐵路可考慮分階段興建,尤其在短期內優先連接前海,有助建立新發展區和深圳前海的緊密聯繫,加快香港與前海的經濟互動,並長遠地連接香港國際機場、以至中部水域人工島(未來的東大嶼都會)和中環核心商業區,進一步建立快捷便利的港深生活圈。
新田科技城 – 港深融合的創科新中心
新田科技城將發展成為香港的研發創新基地,連同港深創新科技園和深圳創新科技區,有利於共同構建大灣區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未來新田科技城將提供總樓面面積相當於16.5個香港科學園的創科產業用地,在創科產業價值鏈上進行研發、原型設計、小批量製造和測試,除了專注在生物科技、先進物料、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等具有香港優勢的高科技產業外,亦可預留土地給予本地的傳統工業、例如紡織、珠寶、鐘錶等以支持工業4.0的發展。新田科技城應作為由科技研發到小規模生產的先導區域,而鄰近擁有完整高端科技產業鏈的深圳以至其他大灣區城市將負責大規模生產,共同構建大灣區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和新界北新市鎮 – 大型生活娛樂社區和環保生態新區
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和新界北新市鎮,將共同形成生活工作娛樂社區。前者把現有跨境的鮮活食品物流設施和配套移至新界北新市鎮後,有助發展具體驗式體育休閒的集中地,並與深圳羅湖區形成協同效應,成為全方位體驗式零售、餐飲和娛樂的大型社區。日後羅湖站延伸至深圳實施一地兩檢後將可釋放更多土地,新增設的羅湖南站可發展成體驗式零售、餐飲和娛樂設施,抓緊深圳以及北部都會區未來的龐大市場商機。
至於新界北新市鎮除了肩負生鮮食品的跨境物流運輸走廊以外,有望借用跨境物流的便利重點發展食物安全和製造業,未來透過香港和內地進一步放寬跨境食品限制,有助釋放更多香港製造食品進入內地的商機。同時,新界北新市鎮亦應結合現有農業基礎和區內生態保育,發展成為香港高端農業科技和生態旅遊新區。
北部都會區的跨境合作政策建議
北部都會區若發展成為區內以至世界性的創科產業中心,數碼基礎設施例如高性能電腦和數據中心的建設必不可少,同時亦需要推動大數據以至跨境數據的應用。參考現時歐盟對跨境數據的限制,非個人數據能夠自由在歐盟境內國家自由流動,而部份個人數據雖然能夠自由流動但卻限制其使用例如財務、保險、製造、健康、農業等的數據。香港現屆政府應該與中央政府進一步商討,並尋求探討立法加強數據安全,有望容許內地與香港分享部分敏感數據作研究用途,助力香港成為全球級別的數據中心。
北部都會區未來將推動香港與深圳建構跨境合作平台,推動國企及民營機構的跨機構和跨學科合作,實現深港兩地在「產學研」的多方面合作,構建涵蓋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鏈,建立橫跨深港兩地的大型產業生態圈。除了吸引本地青年投身創科產業外,亦應實施有利吸引國內和國際人才、科研資源和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措施,例如無縫的智慧邊境將有動大幅縮短人流往來的時間,便利海內外人才往來香港以至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