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銀頻獲洽購 民營銀行是推手?
18/09/2013
繼創興銀行(01111)獲洽購後,永亨(00302)亦獲看中,市傳國壽(02628)(滬:601628)為潛在買家之一。本地銀行接連傳出併購消息之時,無獨有偶碰上內地為民營銀行開綠燈的傳言,難道是中資企業為取得牌照鋪路? 換句話說,除大新銀行(02356)及東亞(00023)外,未有上市的本地銀行亦可能成為未來收購對象。
「瘦田沒人耕,耕開有人爭」,買家看準民營銀行長遠在港發展需要,先下手為強 (資料圖片)
周小川挺民營銀行
現時市傳創興潛在買家包括越秀集團、澳新銀行、馬來西亞銀行,至於永亨則傳為國壽的獵物。綜合各消息,買家名單中不難發現中資企業的蹤影,難免令人聯想起內地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政策,是今次收購潮的推手。
其實,自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後,市場對批准民營銀行均出現不同傳言。銀監局的《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討論稿)》近日出爐,當中列出民營銀行需一次性拿出5億至10億元人民幣作為註冊資本,要求最大股東及其關聯方持股比例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20%等具體要求,再配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昨日(16日)出版的雜誌中撰文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內地的金融業看來將進入新時代。
中金公司認為,設立民營銀行是內地金融領域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措施,預計首間民營銀行最快明年上半年開業。市場分析指,在商言商,首批民營銀行落戶金融業發達的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可能性較大。
如在珠三角地區開設,要發展業務及提升地位,民營銀行在香港設立據點將是迅速的方法,只要資金充足,併購本地銀行則最為簡單快捷取得銷售網絡。
港設據點 利提升地位
所謂「瘦田沒人耕,耕開有人爭」,買家可能就是看準民營銀行長遠在港發展的需要,現在「先下手為強」。現時本地銀行接連獲洽購,市傳的造價均十分理想。摩根大通發表研究報告指,目前本地銀行不乏買家,主要由於本港美元流動性深度足夠,以及與內地企業聯繫緊密,令本港銀行成為一個非常吸引的擴展平台。
摩通認為,創興銀行的交易過程,觸發永亨被收購的憧憬,主要由於本港家族銀行在市場上已買少見少,但由於亦屬初步階段,交易隨時告吹,不過永亨同時宣布取消中期息以股代息計劃,令該行相信永亨被收購的機會較大,又指若永亨放售價若為2.4倍市帳率,則每股約159元,較昨日收市價高出90%。2008年,市場曾傳出國壽有意以約市帳率2.7至2.8倍高價洽購永亨,但因證監「收購及合併委員會」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現時創興銀行及永亨的潛在買家中,分別有越秀集團及國壽,均非民企。越秀業務重心雖不是銀行業,但亦算是金融業的一份子,現階段消息中仍未有向國內有關部門申請銀行牌照,但隨著金改步伐愈來愈快,有關細節愈出愈多之時,他們再申請牌照或未可知,但「先下手為強」總錯不了。
尤其是越秀集團旗下的越秀金融,去年1月成立之時已表明會通過併購重組、進入銀行和信託等金融業務,搭建穗港聯動的金融控股架構。計劃以銀行、證券為核心,同時經營私募基金及小微金融,目標是成為有特色的國際化金融控股集團。
由是觀之,買下創興銀行再北望神州,時機配合得好,便可可以達到最大的協同效應,短時間內取得可觀的兩地銷售網絡。
買家先下手為強 日後善價沽
至於國壽買永亨,與民營銀行起動的關係可能不太直接,但亦不排除當中與之有關的策略性投資。當日後民營銀行發展起來,國營銀行自不然面對更多競爭,國壽手持多間國有銀行的股份,如成功取得永亨控股權,其他後來者自然「無行」。更甚者,可以寄望仍未在港有基地的農行(01288)(滬:601288)以更價洽購。當然一切已是後話。
創興銀行最新中期每股資產淨值(未扣中期息)約17.12元,以2.4倍市帳率計,每股即可達到41元,創銀整體估值達178億元。而永亨方面,如主要股東亦以市帳率2.4倍出來,預期永亨的賣盤價將達到每股159元,購入馮氏家族成員及其關聯方和相關家族信託,以及紐約梅隆銀行,所持永亨全部1.38億股股份或45%股權,將需219億元。
仍有蚊型行 港銀未絕種
如此看來,沒有百億也別想染指已買少見少的港銀牌照? 非也! 除了上市港銀外,其實市場上仍有供應,包括大生及大有兩間蚊型銀行。大生銀行於四十年代創辦,與大生地產(00089)現時同為馬清偉持有。大生銀行早前曾於廣州、上海等地設有分行,如今馬氏主力發展地產業務,大生銀行只剩下位於中環德輔道中的總行,業務以公司客為主。馬氏仍保有銀行牌照,看來或是待價而沽。
至於創辦於1947年的大有銀行就更加「迷你」,沒有網站亦沒有任何分行,只有總部設於灣仔大同大廈的廿九樓,亦是專營公司業務。
撰文: 王錦霞
【你點睇?】立法會年底換屆,民主思路湯家驊指,市民不滿意本屆議員只懂追捧中央言論、不熟悉所審議法例等,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