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勝造七層浮屠」,任何人一旦不幸出現心跳驟停而昏迷,若果未能立即接受心肺復甦法(俗稱:CPR)及心臟除顫法(俗稱:AED)的急救,患者每一分鐘存活率下跌7-10%,而現場若沒有施救者為患者進行急救的話,存活率只有1.5%,由此可見,即時急救的重要性。
推動普及急救教育,讓更多的人學會CPR與及有信心使用AED,無疑是拯救更多寶貴生命,保護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建立更安全關愛社會的重要一步。
因此,筆者多年以來一直都致動普及急救教育,除了在急救培訓機構擔任急救講師向市民大眾教授CPR及AED外,在去年筆者出任立法會議員後,亦在議會內外積極提倡社區急救教育。其中,立法會秘書處在上個月邀請亦消防處到立法會舉辦認識CPR、AED急救課程,並且在立法會增設更多的AED,無疑是向社會進行一次推廣社區急救的宣傳教育工作。
當然,做好社區急救教育,構建社區安全網,不可能單靠一、兩次的宣傳活動便可成事,更重要是把急救教育帶到校園,讓每個學生在校時都曾接受急救培訓,與及,使社區內具有急救技能人士聯動起來,一旦發現有市民需要CPR、AED進行急救時,該批人士可以立即前往現場為患者進行急救,爭分奪秒地挽救生命。
毫無疑問,將急救教育帶到校園,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接受急救教育,學會CPR、AED,是構建社區急救網絡最妥善及快捷的一步。因此,筆者早於去年八月亦在本專欄撰寫:《從基礎急救培訓到國民教育》一文提出,讓學生能夠擁有基本的急救知識及技能,本身就是國民素質培養的重點內容之一。
筆者絕對明白,現時中學生們的課程十分緊迫,課時極為緊張,若果貿然增加必修學習科目,或有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然而,筆者一直所提倡的急救教育及培訓,只需要每名中學生在其六年的中學生涯中,接受兩至三次的CPR、AED的培訓,例如:中三接受一次、中六接受一次,每次約45分鐘至1小時左右,即可使學生們掌握必需的技能,為構建社區急救網絡打下重要的基礎,難道在六年的中學生涯中,我們真的連這些少的學習時間,都拿不出來學習一項必需的生活技能嗎?
就此,筆者在上月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討論香港救護服務時,亦向政府當局提出有相關意見,希望政府當局再作出考慮。
除了將急救教育帶入校園之外,如何使已具備急救技能的人士聯動起來,為社區內有急救需要的患者立即進行急救,亦是組建社區急救安全網絡的重要一步。
在上述的會議中,政府當局表示,現時消防處經已構建名為「CARE」(即是:即 Centralized AED Registry for Emergency)的網上資訊平台,上載全港1700部AED的位置,讓有需要的市民能夠透過平台尋找AED,為患者進行急救。
與此同時,消防處亦於剛剛的上星期舉行「救心同仁」發布會,召集多間機構為創始成員。「救心同仁」將會持續推動社區急救教育及培訓工作,計劃每年培訓3至5萬名人士接受CPR、AED訓練,並向有關接受完訓練的人士頒發「救心同仁」證書。
「救心同仁」會凝聚曾接受過急救訓練的市民,組成「社區生命支援者網絡」(簡稱:「網絡」),希望「網絡」成員能夠配合「CARE」平台,為社區內一旦需要CPR、AED急救的患者進行急救,構建社區急救安全網絡。
筆者對於政府當局組建「救心同仁」一事,當然支持,上周六亦出席發布會,並就早年筆者曾對一名心臟停頓患者進行急救接受處方嘉許,並與在場人士分享。不過,筆者期望政府當局能夠採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優化「救心同仁」的運作。因此,筆者建議政府當局可以仿傚新加坡的「Save-A-Live APP」,與及中國台灣地區的「急救先鋒APP」,優化「CARE」網上平台,讓所有曾接受過急救訓練的人士,可以自願作出登記,一旦在他們身處位置鄰近數百米地方,出現急需接受急救的患者出現時,「CARE」網上平台便會作出手機程式推送,提示他們患者及附近AED的位置,讓他們可以立即提取AED盡快為患者進行急救。
而在今年5月中國台灣地區就出現一宗,透過當地「急救先鋒APP」推送功能,呼喚一名具急救技能人士,提取「AED」機,為一名心跳驟停患者進行急救,並成功挽救該名患者的寶貴生命。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漸嚴重,社區內突發需要急救的患者將會與日俱增,而現在香港每天約有三十宗在醫院外出現心臟驟停的個案。因此,筆者期望政府當局能夠將急救教育帶入校園,與及,使社區內具有急救技能人士聯動起來,為社區組織急救安全網絡,爭分奪秒拯救生命,保障社區內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 黃俊碩》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雙11感謝祭】雙重優惠、多買多賞►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