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時傳來餐廳及店舖結業的消息,當中既有開業多年的家庭式小店,也有連鎖零售店,假日港人北上及外遊成為坊間簡單歸結的成因。除了傳媒紛紛報道外,網上亦出現了「全港店舖執笠關注組」專頁,擁有超過30萬會員。而立法會討論支援中小企業措施時,也有論及結業潮,有議員表示政府舉辦大型活動搶走其他地方的人流,反而加劇了結業潮。
結業成因可以相當複雜,例如整體經濟環境的負面影響、人手不足等,而且各店舖食肆亦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原因導致結業。就如赤柱地標美利樓的德國菜餐廳結業,主要受到本地遊及來港遊客大減的影響。而在民生區開業多年的家庭式餐廳,則很多時因為經營者二代擁有高學歷,在無人繼承下無奈結業。
部分老店已經不再如以前受歡迎,例如中式味道的西式扒房已不再獨特,往往在宣布結業才有人潮湧現光顧留念。至於主售凍肉的大昌食品零售店全線結業,是被市場淘汰的結果。過去依靠大昌行的優勢而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位,後來競爭對手出現,款式價錢等都被比下去,漸漸衰落至被淘汰。
如何提高競爭力,需每位經營者自行思考,筆者認為香港應以高檔次作為方向。受到員工薪金等高成本因素影響,香港餐廳或零售難以與內地或其他地方鬥平。而且香港的定位是國際金融中心,試問全世界哪個金融中心的物價是低的?東京、紐約的物價高,但卻不會影響消費。香港亦需高級時尚,提供世界級水平食物的餐廳,讓投資者、商人在此談生意作招待。復元始終需時,當經濟好轉,這類型的餐廳更是不可缺少。提高出品水準及質素,是增加競爭力的重要法則。
面對遊客減少、港人北上等加重餐廳零售負擔的問題,政府舉辦大型活動吸引遊客及鼓勵港人留港。一直以來,政府推出任何措施,往往會引來正反兩面的迴響,就如上文提及帶來反效果的批評。其實大家不應著眼於此,結業成因複雜,政府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經營者面對種種困難與挑戰,不應一味抱怨港人不留港消費,而應該思考如何提高競爭力吸引港人。政府亦應多與商界溝通,接納意見,一同改善經濟及營商環境。《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 盧展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