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標普全球公布美國綜合PMI指數為54.4,創兩年高位,市場又炒作推遲減息,某些委員又跑出來高呼加息云云。官方模稜兩可的語言藝術,助長投機資金在利率預期上操弄,再透過不同資產圖利,已屢見不鮮,配合華爾街推波助瀾,為各利益方業績進帳,但散戶卻成了他們的「點心」。
同期服務及製造業PMI分別為54.8及50.90,反映綜合表現大部分由服務業貢獻。歸功於持續高息,過去製造業PMI長期徘徊在50盛衰分界線水平。商業營運及資本成本持續高企,試問企業舉債偏高時,按年純利能否抵銷?如不,倒不如結業罷了。只靠消費服務的經濟,如何稱得上強勁?
再者,其實早在第一季GDP中已呈現端倪。消費數據持續穩定增長,但由私人及政府投資到國際貿易皆出現急挫,甚至負值。GDP增長最終由去年4.9%降至上季3.4%,再腰斬至今年1.6%。結果除了向厚顏地高舉美國經濟為「金髮女孩」的華爾街分析員打臉外,亦為屢創新高的美股增添陰霾。
經濟分歧始源於拜登政府不斷透過豁免學生貸款等派糖政策刺激民間消費,尤其年輕人及知識分子,為選舉造勢。配合利用高息擊退「去美元化」,代價是商業領域風險攀升。只要保住商業機構或貸款領域不要大幅爆煲,對拜登而言,大選前並無逼切性推動減息。因此,重申未來美息走勢取決於7月初公布的失業率,如升穿4%,同時7月下旬公布的第二季GDP增長初值,如市場預期般再下降至0.5%至0.8%時,美國聯儲局如口硬地堅持高通脹而維持高息,便是於理不合,所有通脹為本的言論都是幌子。
以史為鑑,1979年沃爾克堅持高息後,經濟單季急挫至負0.6%,才亡羊補牢多次減息,脈絡打斷的GDP之後3年都徘徊在盛衰邊緣,同期通脹未見明顯下跌。今天情況其實更差,央行緊縮流動性,但政府卻透過財政政策派糖,經濟失衡不單遏抑商業投資,連帶政府須加大發債以填補支出,透過高債息吸引國際資金,結果令財赤佔GDP比例創近代新高,同時債台高築已令市場擔心美國政府連還息都可能出現壓力,綜合問題較1979年時更嚴重。
但在政客眼中,那又如何?豪賭贏了是個人榮譽,輸了便社會買單,華麗轉身後幾年又可再踏舞台。只賺不賠的操作,何樂而不為?
共勉之。《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