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月非農就業職位大幅增加35.3萬份,是過去一年來最大增幅,至於11月及12月兩個月的數字經修正後,亦合共較原先公布結果增加了12.6萬份;而1月失業率則繼續維持於3.7%的低水平不變,另外每小時工資年增幅更達4.5%。數字公布後,市場最關注是強勁的就業數字會否拖慢美國聯儲局減息步伐,甚至使聯儲局難於減息。按美元利率期貨市場價格變化顯示,現市場估計聯儲局3月減息機率只有20%,5月減息機率也降至75%(就業數字公布前是94%),而6月減息為98%。
*聯儲局早示意加息周期見頂*
我們知道,聯儲局只是在美國就業數字公布前兩天才議息。作為聯儲局,我們有理由相信其在議息會前便應掌握到1月的就業數據,所以如當時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仍示意加息周期見頂,相信他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也解釋了為何當時他同時降低了3月減息的可能性。但對於5月或以後的議息會,當時鮑威爾卻沒有給予市場其貨幣政策變化啟示,惟他仍揚言,若通脹一旦趨向2%聯儲局所制定目標,該局依然有降息可能。
*通脹出現與否還看供求平衡*
面對強勁的就業數據,市場擔心會阻止聯儲局減息,當中的邏輯相信主要是市場擔心就業強會推高工資,而工資上升會鼓動消費,面對消費強再配合聯儲局減息,通脹便將難以受控。但這邏輯卻有一個問題,就是忽略了貨物供應層面的考慮。當貨物的供應沒有上升,而單只是消費力上升,這當然會引來通脹,但如果消費力上升的同時,貨物供應亦上升,這樣兩種力量將會被互相抵消,並不會引發通脹。正如在內地,生產力強勁,但消費力卻追不上,這解釋了為何內地的通脹率一直處於低水平。再回看美國,按照美國非農業生產率(non-farm production activities)數字顯示,現時平均每個美國工人的生產力,於2023年第四季度上升了3.2%,是連續第五個季度增長在3%之上,增幅遠高於長線平均。回顧疫情前的10年,即2010年至2019年期間,該指數平均只有約1%增幅。所以現在大家明白了為何鮑威爾於上周議息會說,只要通脹趨勢邁向2%,而不用通脹真正回到2%,聯儲局仍有減息可能原因。
*宜趁高考慮減持美元*
最後回觀美元。自上周五(2日)美國公布就業報告後,市場隨即降低今年聯儲局減息預期。但假若市場分析錯誤,導致往後要對聯儲局減息預期作出修正,提防美元有機會從高位回落。最後提提大家,2023年10月期間,當時市場估聯儲局還有加息機會,美匯指數最高也只約見107指數點水平。現在相信不會有投資者估聯儲局會加息,所以從現今104美匯指數點水平,試問美匯還可有多少升幅?這實在值得大家考慮。《恒生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員 溫灼培》(筆者電郵:enroll@hangseng.com)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