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大灣區-緣起】醞釀9年終成真 經濟冀誕「不得了」奇蹟
23/05/2018
從粵水南供、前店後廠,到「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隔著淺淺的深圳河,香港和廣東的淵源可謂流長。若再將眼光放至高空鳥瞰,從江門、珠海、澳門、中山,到東莞、深圳、香港、惠州,逾1500公里的優質海岸線,串連起全球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的天時地利似已一早注定。
身兼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周二(22日)起視察大灣區多個城市,坊間傳聞將於視察後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從醞釀到誕生歷經9年。未來的「9+2」灣區城市群的產業、物流、金融、交通、社保、醫療等將如何迎來深度融合,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將是怎樣的圖景,引人無限遐想和期待。
粵港澳三地未來有多個合作重點,包括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Kenji攝)
來自東京、三藩市、紐約的啟示
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例行集體學習引起各方特別關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明確提出,「協調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隨後的3月全國兩會,「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被習近平稱作「搞起來,不得了」的大灣區,為何一橫空出世就成為高頻詞?恐怕要從現時世界三大灣區:東京、三藩市、紐約的經濟奇蹟說起。
所謂灣區,是指由一個或數個海灣、港灣、腹地、鄰近島嶼等共同組成的區域。以全球第一個人工規劃而成的灣區--東京灣區為例,其佔地不到全日本10%,卻貢獻高達四成的GDP,是舉足輕重的國際貿易物流中心和能源生產基地。全球另一大灣區經濟的佼佼者--美國三藩市灣區,人均GDP於2016年即逾10萬美元,遠高於香港2017年底的約4.5萬美元,實力可想而知。
09年首提 前年晉國家戰略
中國開始構想自己的灣區經濟,源自2009年粵港澳聯合開展的《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其中首次把「灣區發展計劃」列為空間總體布局協調計劃的一環。2013年9月,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規劃顯示,該基地是發展灣區經濟重要的一環。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構建灣區經濟」,提出深圳將依托毗鄰香港、背靠珠三角、地處亞太主航道優勢,重點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
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隨後公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亦提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台建設。至此,「粵港澳大灣區」從地方構想上升至國家戰略。
11城市將重點合作7大領域
根據2017年7月1日由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大灣區正式確認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肇慶、惠州和江門11個城市。
粵港澳三地未來的7大合作重點則為: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設。
當局傾國家之力,以國家發改委統籌三地政府大灣區規劃,除了港澳與廣東的「兩制」之別,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促成灣區融合,淡化金融、港口等領域的內耗角力,力避重複建設和形式空轉。
坊間預計,大灣區發展規劃出台後,粵港澳就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稅收等仍待有大量機制創新的細則出台。對港澳來說,能否藉此為經濟結構和就業市場、土地供應和房屋需求兩大矛盾找到解決之道,將成為未來是否成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
全球四大灣區比拼 粵港澳冀成最大經濟帶
現時全球三大灣區包括日本東京灣區、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灣區經濟帶。
撰文:俞瑾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