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2015

時裝界的死亡通牒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最近不約而同,有好幾位知名時裝設計師都對現今時裝界的環境有感而發,發表了些令業界反思,又令人感觸的肺腑之言。

國際著名潮流預測學者Li Edelkoort坦言時裝界已死。

  繼Olivier Theyskens勸籲剛畢業的年輕設計師不要盲目跟風創立個人品牌,也非只有做設計師是在時裝界的唯一出路。早前Marc Jacobs接受Suzy Menkes訪問時,亦慨嘆對現今年輕設計師的作品感到沉悶,他認為他們的設計雖然有型有格,但都是一式一樣,欠缺主旨和生命,而最重要是沒有一種叛逆態度。Marc Jacobs之後,Dior創作總監Raf Simons亦發聲,在美國《ELLE》3月號的專訪,Raf Simons坦然現今進入時裝界的方法太容易,運作模式速度亦太快,時裝已經變成流行文化,不再有神秘感和以前小眾的另類文化,他更將律師比喻為時裝設計師。另外,國際著名潮流預測學者Li Edelkoort,早前接受著名建築及設計雜誌《dezeen》訪問時更坦言時裝已死,替現今時裝業界生態感到荒謬和可悲。

 

  他們的說話有甚麼啟示?我認為這絕對是一個對時裝業界作出死亡通牒的警告。有人覺得,現今時裝界不是發展蓬勃嗎?我們甚麼類型時裝品牌都有,很多品牌都受到市場歡迎,死亡是言之尚早,如果你是這樣想,那是自欺欺人,又或者你根本不懂,不懂甚麼是靈魂。

Louise Wilson地位祟高,她生前是倫敦著名學府聖馬丁時裝學系教授,John Galliano和Alexander McQueen等名設計師都深受她啟發而開竅。所以教育絕對是一項重要工程。

品味可以是與生俱來,亦可以被啟蒙和教育,時裝店的態度和入貨取向,都直接影響整個環境生態。

  Li Edelkoort在訪問裡提出一個致命重點,是「教育」,我絕對認同,現在我們業界出現的問題,最歸根究底的病源乃來自教育。我認為教育的涵蓋之廣,由設計學院、雜誌媒體、時裝百貨店到時裝品牌和企業身上都有其責任。早前和任職時裝買手的朋友閒聊,他便慨嘆現在時裝百貨店都缺乏教育消費者認識品味的態度,只會跟隨大氣候和流行文化,代理一些所謂「潮」的服飾,但設計完全缺乏深度。當消費者面對市場只有這些選擇,或者被不停洗腦後,就會慢慢失去品味的認知能力。朋友說,當年Joyce Ma掌舵的Joyce boutique,就是真正教育品味的地方,今日的Joyce boutique則變成潮流主導。時裝設計學院導師的師資水平、雜誌媒體和編輯的編採報導手法,以至品牌和企業的營運方針,都是互相牽引和影響,繼而衍生一個怎樣的時裝界出來。正所謂有因必有果。面對今日時裝界生態,無奈是肯定的,但最無奈,是看到人們的樂此不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