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高舉「綠色轉型」大旗的歐盟,周二(29日)最終決定對環保、經濟的中
國造電動車祭出高達45﹒3%關稅,猶如溺水之人追問救生衣是「中國造」還是「歐洲造」。
中歐貿易衝突劍拔弩張之際,去年揭盅「新華盛頓共識」的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最新再提出「
正和方針(positive-sum approach)」,呼籲合作夥伴為防止「第二次
中國衝擊」採取行動。
*反補貼稅最高達35﹒3%*
在東西方科技競爭的13個關鍵領域,遙遙領先的電動車(包括鋰電池)業(另外4個領域
為無人機、高鐵、光伏、石墨烯),似應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東方哲學。
經過長逾一年的「補貼」調查和跟北京的拉鋸談判,歐盟委員會周二蓋棺定論--決定自周
三(30日)起,在現有10%關稅的基礎上,對比亞迪、吉利、上汽、特斯拉(上海)等電動
車製造商,加徵7﹒8%至35﹒3%的反補貼稅,為期5年。
歐盟委員會多達1432條內容的官方公報指,調查發現相關補貼包括現金、融資優惠、低
價土地使用權、稅收減免等,而此舉提高了中國電動車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威脅歐盟發展綠色技
術以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美籲合作夥伴採取行動*
儘管歐盟「戴頭盔」稱,仍然對可能的替代解決方案持開放態度,但政治動機溢於言表,皆
因汽車業素來被歐洲視為「皇冠上的寶石」,1400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汽車製造業,相當於
歐盟就業總人口的逾6%。
將中國製造業技術領先、價格吸引視作「原罪」的,除了歐盟,還有美國。一年前在布魯金
斯學會提出「新華盛頓共識」的沙利文,近日重臨舊地,再呼籲合作夥伴就貿易政策採取「正和
方針」,應對中國「以人為低價向全球市場傾銷過剩產能,迫使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倒閉,並對供
應鏈進行卡脖子」。
而相關行動包括關稅、與合作夥伴共同尋求新的貿易方式(例如印太經濟框架IPEF、美
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APEP),有針對性的實施敏感技術管制等。
*難增行業韌性和創就業*
而繼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上月13日發布對華加徵301關稅的最終決定,提
高電動車
、半導體、鋰電池等關稅至100%、50%、25%後,華府本周再落實限制投資中國晶片和
人工智能等敏感技術的最終規則,將於明年1月2日生效。
作為反制,中國繼將矛頭對準歐盟豬肉、乳製品、白蘭地等後,商務部透露正研究提高進口
大排氣量燃油車關稅等措施。此外,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央直屬機關管理局昨日印發通知,
要求各部門、各單位配備轎車公務用車,帶頭使用國產新能源汽車。
諷刺的是,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正式祭出關稅,老牌車廠德國大眾(VW)卻正計劃關閉至少
三家境內工廠,以節省成本,恐預示歐盟欲借關稅增強歐洲汽車業韌性和創造就業,反將阻礙技
術進步和環保議程,最終淪竹籃打水兩頭空。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