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直擊】一瓶牛奶背後 喝出千億商機
25/05/2018
小朋友早餐飲牛奶,上班族午餐飲奶茶,飯後甜品也不時加點淡奶,在餐桌上一點一滴的牛奶背後,涉及龐大的「牛力」。iMoney早前到荷蘭的牧牛場和當地最大奶製品公司皇家菲仕蘭(FrieslandCampina)廠房採訪,從飼養一隻乳牛開始,經過製作、產品研發、市場推廣、銷售等過程,始來到餐桌前,但原來從農場至貨品上架,只需要一星期。
荷蘭面積4.1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萬人,在歐洲算是一個小國,但已有逾170萬隻牛,約1.8萬個乳牛牧場。翻查資料,荷蘭的牧牛場由八十年代至今,數目一直減少,但每個牧場擁有牛隻的平均數目卻有所增加,某程度反映了青黃不接的問題。現時在荷蘭的奶農,有75%是菲仕蘭的成員,以合作社模式營運,去年集團收入為121億歐元(約1,100多億港元),上升一成。香港人對菲仕蘭的品牌未必很熟悉,但旗下的壽星公煉奶、黑白淡奶、美素佳兒奶粉、子母奶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過去數年,香港市場積極推廣宣傳活動,市場雖然不大,但也做出成績,在乳製品類型中,佔集團整體收入的2%。
農場家族3.0 與逾百小情人邁向數碼化
「這是我女兒的牛,去年5月28日出生,她們的生日是一樣的,牠經常跟住我們到處行,好似寵物狗一樣。」38歲農場第三代Coen Wantenaar的小女兒即將兩歲,與大兩歲的姐姐穿著荷蘭木屐,在農場通處跑,就如他自己小時候一樣,在農場與牛牛一同成長,「不是經常幫手、與牛一起,但每日回家見到牛,牛隻出外食草時,父母會帶我一起出去,很自然地,(我)與農場、與牛有一種特別的連繫。」
Coen和爸爸Kees一同打理牧場,他說難免會有意見不合,但從不拗交,爸爸能讓他慢下來,想清楚再下決定。
Farm
Wantenaar
創始年份:1939年
位置:荷蘭中部Soest
現有面積:74公頃
現有乳牛:153隻
年產量:145萬公斤
農場在荷蘭中部城市Soest,距離阿姆斯特丹一個半小時車程,在荷蘭,很多農場都是家族式經營,同時是團結家人的中心點,「以前每隻牛都有一個名字,由我祖父改的,同時是登記的名字,現在你見到牛的耳朵有個牌,上面有個數字,那個是用作登記的號碼,牠們不再需要名字,但牠們全部都有名字,都是我女兒改的。」
Coen帶記者參觀牛欄,介紹牛隻的名字,小女孩改的名字當然少不了「白雪公主」,但爸爸也有他的「小情人」,他指向一隻全黑色的牛,「牠現在11歲,已生了8隻小牛,我與牠的關係真是很特別。」說時咀角上揚,露出笑容,那份感情難以用言語形容,也不需要經天動地的經歷,「牠的性格很溫柔,在一群小牛中,就只有牠經常跟住我,我開始鋪多些床鋪給牠,多點跟牠接觸,建立了愈多愈強烈的連繫,有時我坐在牠的背上玩。」8年前,Coen在農場舉辦婚禮,他的小情人當然在場見證,牠很特別?「對於我,牠很特別,希望對於牠,我都是特別的。」
牧場採用全自動的旋轉擠奶裝置,每天擠奶兩次。
靠認樣辨別牛隻
大笑過後,他繼續介紹他的小情人,原來牠即將臨盆,「牠們都有6星期產假。」但與人不一樣,乳牛的產假是在分娩前,停止擠奶,讓牠們專心養胎。生育之後1至3天,牛媽媽會作獨立照顧,觀察牠產後的身體情況,「最初幾日的奶不可以給人,牛奶的結構不一樣,會比較濃稠,而且初生小牛需要媽媽的奶。」過了3、4天,母牛便要重投「工作」,隨大隊每天產奶兩次,「因為整個流程都是為了產奶。」
Coen從小在牧場生活,與牛隻建立了感情,就連結婚時,他感情最好的牛也出席見證。
Kees將牧場交給兒子打理,訪問前一日更遷出牧場,閒時與孫女玩樂。
記者一直好奇,Coen能夠辨別全部153隻牛,是因為耳朵上的號碼,還是與她們的臉,他二話不說︰「當然是臉,你會不會不認得天天見的同事?」Coen與牛隻的關係,既有如家人的感情,也有他冷靜工作的一面,「不會總是很好、很浪漫,最終經營一個農場都是工作。」
接手生意零社交生活
離開香港的煩囂生活,去外國找個農場過原始生活,或者是很多人的甜美幻想,但如果像Coen,農場就如家族公司,他經營的就是一間公司,幻想隨即破滅。他每日清晨5時起床,帶牛隻到擠奶區,至早上7時半餵牛,然後他才食早餐,送女兒上學,回來後繼續工作,處理文件、餵牛、清潔、檢查水質是否乾淨……「每天的流程是擠奶、保持乾淨、床鋪柔軟,這是日復日、無休止的工作,就好似一間醫院,永遠有病人,牧場永遠有牛,就永遠有工作。」
回歸現實,農場來到第三代,至今有80年歷史,由一個養雞為主的小型農場,發展至現在有153隻乳牛,每隻牛每年產量9,400公斤,農場面積是最初的3倍。傳統農場要一直轉型,由全人手至機械化,近年更要配合數碼發展,每一隻牛食過甚麼、甚麼時候生育,每一批奶的來源、批次等資料,全都紀錄在案,Coen從電腦或手機已可看到相關資料;牛頸上有個電子環,配合自動餵食裝置,觀察及紀錄牠們飲食、健康等狀況,「我的工作專注在牛身上,其他製造飼料、打理草原都是外判,我只負責管理。」他更不時參與養牧、製奶相關工作坊,希望改善農場運作。
Coen笑指自己是企業家,只不過員工都是牛,但一樣沒有周末,「不似我的朋友,周末可以放假,完全不需要工作,我想這是一個原因,為甚麼愈來愈多人選擇不接手家族農場,因為你要將社交生活放到一邊。」作為農場主人、一家之主,Coen還要面對龐大財政壓力,每日養牛的開支都是必須支付,但牛奶的產量是否穩定,涉及很多因素,甚至要迎接政府突如其來的政策,「去年政府有一系列新規定,例如我的農場有180隻牛的空間,現在只有150隻,但政府要求我有更多財政支持,才可以增加牛隻的數目,影響了我們的效率。」縱然艱難,但Coen早已選擇接手農場,修讀農業相關的課程,全因自小與農場、與牛建立的一種連繫,「(經營農場)從來都不會容易,但這是我的選擇。」
乳牛學是學非
1/3時間戶外活動
初到荷蘭時一直下大雨,到訪農場時,牛隻都要在室內牛欄,不能外出食草,但雨後數天,牛隻仍要留在室內,待草地繼續吸收水份,否則牛隻到處走來走去,將濕泥帶到草上,牛隻就會食到有泥的草。一般而言,每年春天約4月開始,牛隻就可以每日出草地食草,每日最少6小時,由早上完成第一輪擠奶開始,至下午3、4時回牛欄,再接受第二輪擠奶,晚上都會留在室內。及至每年秋天約10月,視乎農場的位置,天氣轉冷後,牛隻就要長時間留在室內,避免患病,全年最少有120日可在室外活動。
要女不要仔
乳牛長大至15個月大,可以接受人工受孕,當母牛誕下一生中的第一胎後,開始造奶,大約是兩歲開始,一般為期6年,但也有特別例子,在Romke的農場有一隻16歲的老乳牛,約相等人類110歲,她去年才剛誕下第15胎。如果母牛誕下的是牛仔而非牛女,農場一般都會賣出去,有可能用作配種,也有可能是食用用途。
人工受孕免患病
農場內的公牛是極少數,部分有一、兩隻,這是避免牛隻出現遺傳病的方法,因此Coen設有一個繁殖系統,為每一隻母牛挑選合適的公牛配種,懷孕周期與人類相若,一般每次生一胎。乳牛大多可以自行生育,Coen說約有一成乳牛生育時,需要他或爸爸從旁協助,約1%至2%的極少數情況下,需要請獸醫前來。
荷蘭乳牛史
根據政府統計數據,2016年荷蘭約有170萬隻乳牛,平均每個農場飼養97隻乳牛,與1980年相比均大幅上升,惟農場數目下跌,由1980年的4.9萬多個,減少至前年的1.8萬個,反映農場規模愈來愈大。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展出了多幅17世紀時的荷蘭畫作,根據導賞員所說,由於荷蘭比較潮濕,牛隻長得大,牛奶自然多,從畫作中可見到,乳製品是很多家庭的出現,後期更成為與中國的貿易貨品,因此在芝士中加鹽防腐,以便運到中國去。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