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寫】上海建國際金融中心有新目標 三大優勢迎戰香港星洲
01/09/2021
在上海實現「2020年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目標之後,上海市政府最新發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對下一個五年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出了進一步的目標。
《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提升,服務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
其中,文件對於上海的金融市場規模、直接融資功能、金融開放程度、金融科技發展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到2025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相比2020年增長23%;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規模26萬億元左右,相比2020年增長47.7%。在對外開放方面,到2025年,境外投資者在上海債券市場持有的債券餘額比重從2020年的3%提升到5%,熊貓債累計發行規模7000億元左右,較2020年增長78%,「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更大。在金融科技方面,到2025年,要集聚50家左右的金融科技巨頭。
「十四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主要預期指標
以大宗商品等重點領域 培育市場人幣結算習慣
為實現目標,《規劃》還提出了44項具體任務,包括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加大權益類產品發行力度、擴大基金投顧試點資格、推動資管機構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管理、推動在浦東設立國家級金融科技研究機構、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發展綠色信貸、探索實踐證券代表人訴訟、創新全國性證券期貨糾紛調解等內容。
其中,關於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的具體舉措,雖然目前尚無具體的內容出台,但人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孫輝早前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人行將以原油、鐵礦石、糧食、橡膠等大宗商品和境外承包工程等重點領域,以及央企國企等重點企業為突破口,培育市場主體人民幣結算習慣。同時,優化政策環境,更好推動「本幣優先」理念落地。
孫輝又強調,要推動落實「凡是外匯能做的,人民幣都能做,而且更為便利」,為人民幣下一步的發展打開了想象空間。
趙廣彬: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具有三大優勢
根據英國智庫Z/Yen集團今年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9),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蟬聯全球第三,排在紐約和倫敦之後,超過了第四名的香港和第五名的新加坡。
該指數從營商環境、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聲譽及綜合等方面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進行了評價和排名。其中,上海在金融科技細分領域排名升至第二,僅次於紐約。
(istock圖片)
那麼相對於亞洲其他的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上海的優勢到底在哪裡呢?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趙廣彬在接受《經濟通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有三大優勢:一是上海位於中國境內,而國內市場的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因此上海佔據了區位優勢;二是相較於香港和新加坡,上海在人力成本、辦公樓等營商成本方面具有優勢,且上海的營商環境近年來大幅改善。此外,上海的地理面積比新加坡和香港都大很多,因此也有用地上的優勢。
另外,從經濟結構來看,以紐約為例,雖然紐約在全球金融中心中排名第一,但有些領域已經過度金融化;亞洲這邊,香港的金融業在經濟規模中佔比較大,上海相比之下能夠更好地平衡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因此在面對國際性金融危機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容易受到衝擊。而上海與國際的聯繫沒有香港和新加坡緊密,這也是上海面對金融危機不容易受到衝擊的另一個因素。
總體來說,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空間還很大。他說道:「如果說香港、新加坡是中年,那麼上海就是青年,在金融建設方面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加速拓展國際化可以釋放很多紅利。」
不過,在中國「十四五」期間建設的國際金融中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趙廣彬補充道,如何平衡好對外開放以及防控金融風險、如何在地緣政治因素不確定的情況下推進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都是需要面對的挑戰。
撰文:經濟通通訊社駐上海記者林雯婕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