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大王低調第二代 溢達楊敏賢掌百億王國
01/03/2018
很多人未必聽過溢達,但不少港男的衣櫃可能都有一件溢達生產的恤衫,她為世界各大品牌做恤衫代工生產多年,例如Brooks Brothers、HUGO BOSS、Polo Ralph Lauren、J. Crew、GAP、MUJI、GIORDANO及Baleno等。一年生產量達1.1億件恤衫,是全球生產量最高的恤衫廠商。公司員工達5.6萬人,2016年營業額達13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
記者早前到桂林參觀溢達其中一個廠房,見識一秒生產9件恤衫的驚人效率,印象最深刻是廠內一塊比對板,板上一邊列出品牌對恤衫各項的要求,另一邊是溢達造出比客戶要求更高的樣板,其極致追求,原來還未止於此。溢達造衫的第一步由種靚棉花開始,20多年前遠赴新疆開棉花田,此舉創同業先河,也被視為瘋狂。
近年不少廠商嫌內地生產成本增加,紛紛移師去「低成本」國家生產之時,溢達背道而馳,一擲20億元人民幣(約24億港元)在廣西桂林大興土木建新廠;又把「使錢唔賺錢」的「可持續發展」納入公司策略,決要走在同業前搞環保。
溢達的大膽創舉,後面盤算著甚麼?本刊獨家專訪「紡織大王」第二代、溢達副董事長楊敏賢,她是公司創辦人楊元龍的二女,董事長楊敏德的妹妹,負責公司的戰略規劃,由她親自解構全球最大恤衫製造商的策略思維,背後展示的是溢達40年來的生存之道。
Profile
•溢達集團副董事長
•溢達創辦人楊元龍二女、董事長楊敏德妹妹
•擁美國夏威夷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學位
•擁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13年任世界總裁協會(WPO)教育分會副會長
•企業家協會(EO)香港分會會員
•青年總裁協會(YPO)香港分會會員
工廠聘大學生 「嚇親」行家
記者在訪問前做「功課」,翻查楊敏賢的資料,發現楊二小姐的訪問少之又少,屬低調一族。現時她是溢達的副董事長,董事長是她家姐楊敏德。楊敏賢於90年代返屋企打工,原來不是她的「第一志願」。
楊敏賢與家人合照,由左至右︰父親楊元龍、楊敏賢的三名孩子、姨甥女潘楚穎、姐姐楊敏德、母親楊蔡詠芳、楊敏賢及其丈夫。
在美國修讀酒店管理的楊敏賢,一心想入行做旅遊,當時父親楊元龍除了溢達做紡織及製衣,還開有旅遊公司。記者翻查資料,楊元龍曾投資北京著名的高級酒店香山飯店。堂堂外國留學生返來做酒店,原來在當年會被「嫌棄」,老闆覺得是大材小用,「我返來的時候不是太理想,成個大環境不太鼓勵外國留學的大學生入行做旅遊。」楊敏賢於是去了別家製衣公司做「Trainee」(訓練生),由低做起。
溢達以完整的一條龍生產模式運作,由種棉花到造衫,甚至銷售,全部可「一腳踢」自己做。
堅信能力更勝關係
大學生在工廠做Trainee,當年在不少人眼中,是一件幾委屈的事。楊敏賢表示,溢達在80年代開始招聘大學生,在同行中是「不尋常」的做法,「以前(工廠)管理層都是由紅褲仔一路升上去,讀那麼多書入工廠做,會覺得不值。」能讀上大學的人不多,大學生自然「矜貴」,當然要搵文職工,打呔做白領,入工廠做藍領實在委屈;另一邊的老闆也覺得沒必要,因為大學生不是工廠出身,要花時間去教,還會挑戰老闆問問題,簡直浪費時間,「當時很多行家都問:『使唔使咁高人工請個大學生?』」
楊敏賢指父親卻另有一套想法,認為公司要長遠發展,投資人才比機器更值得。「我爸爸是比較Open-mind(開通),他比較相信一個專業的管理團隊,覺得能力比關係重要,所以好看重如何培養非家族裏的人才,加上我哋得兩姐妹,不是很多人去Dominate(支配)整個管理團隊。」她指父親要用一個正統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公司。
楊父有如此現代管理思維,相信與他背景有關,他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碩士,又留學美國讀紡織化工,後接手外父蔡聲白的織綢廠,再於1977年在香港成立溢達,造布後來兼造製衣。於90年代初加入溢達的楊敏賢,不是空降做高層,她笑言:「我入到公司也是由Entry Level開始,都明白基層員工的心態。」當年溢達反傳統請大學生,對她而言,原來有好處。
雖然她認為別人如何看待她太子女這層身份,很視乎自己用甚麼態度,但因為公司請了大批大學生,一大班年輕人,大家都是沒經驗,一起由零開始,「我入公司時,公司已經開始大學生培訓計劃,請了大班後生仔女,我跟他們隔膜比較少,大家一齊面對不少挑戰,如此情況是較好的。」她笑言換了是傳統工廠,做管理的全是資深的同事,對她而言,「情況可能很不同。」
夥日廠商佛山設廠
當時的溢達,正值急速發展,「90年代(公司)發展得很快,基本上不停有新項目,那時候我們在內地已經有廠。」講起跟內地淵源,她指溢達在內地開放改革前,已跟江蘇省簽下第一張補償貿易單,即一方提供設備或技術,另一方以勞動力或產品交換,在行內始創這種跟內地公司合作生產的模式。
改革開放後,溢達到內地開廠,其中佛山高明的布廠成為公司最大的生產基地,當時楊敏賢一入公司就是參與高明廠房項目,她道出這個廠房的由來:「那時候我們向日本廠商買布,日本的紡織業很強,質素很好,但我們看到他們有危機,就是沒有新人入行,於是我們跟日本合作找出路,最後在佛山合資開廠。」現時佛山廠房有員工2萬多人,該廠除了生產布料,亦有製衣,同時擁有該公司最大的研發中心。
長遠發展獨有優勢
溢達不僅造布造衫,更推出自己的恤衫品牌「派」,楊敏賢表示,當時他們看到美國巿場的競爭愈來愈大,新巿場反而有機會,於是想開拓內地巿場做特許經營,推自己品牌。但在90年代的中國,巿場還在起步,楊敏賢和同事去做開荒牛,「嘩!覺得做得好辛苦,當時我們對特許經營的做法,跟內地的做生意手法有出入,於是我們慢慢收縮重組,希望等啱時機再做。」
男裝恤衫看似簡單,也可以非常講究。
90年代的溢達擴張及轉型,香港的製衣業也正走下坡。楊敏賢表示:「爸爸看發展好長遠。」當時父親看到香港製衣業受配額制束縛,單靠低價來競爭,長遠難有發展,「所以他要找到一個我們獨有的競爭優勢,我們要肯放心機,要長遠去想怎樣走下去,而品質是第一個着眼點,他更加相信要用有能力、有學歷的人,公司才可以在這方面更上一層樓。」她指父親這個想法,一直影響著公司。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