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度發現恐龍化石後,專家憧憬再有相類發掘。環球恐龍愛好者眾,個別城市更以此為旅遊賣點,港府視乎實際考古成果,宜及早跨局籌謀,包括原址展出化石,或與廣東共策專展,抓緊難得的科普教育契機。
公私展覽大熱 化吉祥物吸客
發展局前天傍晚公布,約半年前於東北水域的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首次找到大型年長恐龍骨骼化石,市民普遍驚訝不已,化石、赤洲島等火速成為網絡熱話及搜尋關鍵詞,相信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今天開始展出已清理修復的化石時,又會引來人潮。
科學館的大型恐龍展,過去屢破入場紀錄,前年中揭幕的「八大尋龍記」,幾個月已吸引約80萬次參觀,更勝康文署絕大多數博物館全年人流。難怪歷年來總是斷續有商場,不惜工本從海外運來巨型恐龍化石,以招攬訪客。
在日本,最先大量掘出這種史前生物化石的福井縣,甚至設計出可愛的綠色恐龍Juratic為當地吉祥物。
隨著北陸新幹線今年3月進一步延伸,福井縣坐擁環球三大恐龍博物館的勝山市,春季國際訪客按年更急升20多倍,漲幅全國數一數二。
港府目前所發放照片,若非加以辨識,難以說出化石對應的實際部位,要藉此廣納旅客,絕對言之尚早,但地質公園本已令人驚艷的奇石峭壁,必然能因赤洲的新發現,再添普世吸引力。
特區政府與內地古脊椎所合作封島考察之際,不少專家相信赤洲,又或者鄰近曾找到恐龍時代魚化石的荔枝莊,都有望再見到珍貴遠古資源出土。中大助理教授文嘉棋指出,由於香港位處中國最南方,物種可能有別內陸的雲南、甘肅省,期望最終掘出本地獨有品種。
有關單位如新成立的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務須仔細研究最合適的史前遺產展示安排,妥善平衡增加船次、深度遊行程,發揮觀光經濟潛力,以及額外人流湧至,對環境地貌的潛在挑戰。
教導地貌因果 促進創科學研
要是當局能像意大利特倫托省,找到恐龍足印遺跡,按議員倡議將赤洲變成開放式博物館、跳島遊重點,相信最為可取;否則將化石殘骸整合,再轉移到已有常設恐龍展覽的科學館,利用科技重塑原貌,效果可能更理想。相關計劃相信要跨政策局合作,包括發展局、文體旅局,以及環境及生態局等,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正如生態系統上,新界東北的紅花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可說是二而為一,不少學者包括內地已故「恐龍先生」董枝明,從地質地代、沉積環境等因素,也一直認定本港以赤洲最有機會,看齊屢屢發現恐龍蛋的深圳坪山區或河源市。
另一方面,香港最為世人熟知的萬宜六角形柱石,正正是約1.4億年前火山大爆發所造成,如今在不遠處,能找出料同樣源自白堊紀、沒受熔岩破壞的恐龍化石,文嘉棋認為相當難能可貴。
很多小朋友對不同恐龍的學名如數家珍,長於香港、學成英國的文嘉琪一樣從小醉心恐龍;他希望,恐龍化石可提升市民對古生物及動物變化的興趣。
雖然化石的旅遊潛力暫未能簡單說清,從市民爭相查探赤洲底蘊可見,今次肯定是當局提升社會普及科學水平,鼓勵更多學生投身創科學研,不可多得的良機。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