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即棄塑膠管制下月22日實施在即,環境局局長謝展寰昨表示,發現8成中小食肆尚未準備,承認坊間仍有不少誤解和擔憂。
飲食業當前經營挑戰重重,不少東主礙於成本考量,準備最遲一刻才捨棄價廉的發泡膠,而個別合規替用品供應商,亦正面臨生產樽頸。當局於6個月適應期後如何既展示「走塑」決心,又避免過分嚴格執法,必須小心平衡。
當公眾1月中逐漸留意到《產品環保責任條例》的新例訂後,一度搶購棉花棒,普遍既不知竹、木棒身者仍可應市,更不知此法原來只管制上游及供應者,絕不檢控市民。明顯可見,環境局隨後加強宣傳,如代言人「大嘥鬼」專頁先貼出簡單「懶人包」,上月再領銜電視廣告,邊跳邊唱解釋限制細節。
不過,除了耗費高達140萬元的「走塑有賞」程式僅得2,000次下載,謝展寰在立法會坦言,已理解到傳統廣告、單張成效不足,還須派員現場額外講解。環保署早前走訪約2萬間食肆後,就發現只有兩成轉用合規餐具,承諾將提供支援。
替代品成本高 冀量產減轉嫁
前線人員今後可對違規者發2,000元定額罰款通知書,最高更可罰10萬元,相信小商戶不會冷待新要求。問題是局方聲稱替補產品價格已大致相若,其實不然,亦是食店暫擱行動的主因。
發泡膠產品最傷害環境卻最便宜,基層食肆為壓成本,尤其可拖且拖,料下月全禁後,外賣時才會改用成本高幾成的5號PP膠盒、貴以倍計的紙飲管和蔗渣餐具。有環保餐具商則形容,當前廠房已24小時營運,仍未敷應付急增的訂單,公眾只能期望,大規模生產長遠可壓低平均價格,毋須承擔額外成本。
環保減塑是美事,亦是全球大勢所趨,不巧本港的走塑和垃圾徵費法規,拖拉至經濟疲軟時一同實施。
據統計處的2月中小企營商數據,飲食業的僱用人數動向是各行業第二差,收入展望更是最差。飲食平台統計也顯示,上月共385間食肆結業,罕有地超出新開業4成,多了110間。
念及業界困難,社會期望環境局可坐言起行,6個月適應期後仍嚴寬有度,著力協助尋求替代用品,屢勸不改才出手檢控,更須慎防食肆不知就裏或受誤導購入違例替補,如氧化式可分解膠品。
事實上,酒店、派對房等行業下月亦要「走塑」,只是未受關注。而且,本港的酒店常隸屬大集團,膠樽裝水等用品必須收費才能提供前,不少已裝置水機,或引入玻璃瓶、紙包裝水,看齊海外分支。
合規者或含膠 教育鼓勵重用
塑膠分解而成的微粒遺害後世,是各地政府均要長期合力對抗的挑戰。立法會去年三讀通過新例時,即棄餐具等要全面無塑的第二階段,擬議於2025年生效,但謝展寰口風似有改變,最新講法是未有實施時間表。
事實上,對環保團體而言,即使一些當前合規的紙製品所用的「水性塗層」,一樣可釋出微塑膠,未來不應繼續放行;再者,任何即棄品本身就是浪費。即使特區政府礙於現實考慮,真的不得不推遲實施下階段「走塑」,仍期望當局可彰顯決心,出錢出力推動市場供應既環保又便宜的產品,且全力教育公眾,爭取移風易俗,確保愈來愈多市民和商戶會由衷支持自攜器具。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