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造地建屋是本港社會已有共識,需要充分討論的是,受客觀因素制約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港府推遲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同時表明「有拖無欠」決心,做法務實。交椅洲填海關乎香港宜居戰略願景,有必要堅持,但也不能夠變成政府長期財政負擔。
香港正值轉型,財政整固和投資未來都須兼顧。預算案引發了社會對公共財政哲學的討論,反映當局不宜輕視交椅洲項目融資解說難度,有必要盡快制定財政藍圖,說服公眾這項大工程如何毋須全部由公帑支付,賦予社會穩中前行信心。
預算案提出要審視工程開支收益,按項目優次緩急調整推展安排。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交椅洲人工島原定明年底動工,目前估計會延遲2至3年,但強調一定會做。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亦表明,政府造地決心不變,爭取在今屆任期內啟動填海,當局希望先做好融資、財務及開發計劃,不會採用獨沽一味的財政方案。
港府在疫情後面對千億財赤,開支必須進入整固期,加上相比北部都會區更能協同大灣區創科發展,落實需求更為迫切,交椅洲人工島作為另一項巨大投資,暫緩自是合理之舉,也符合社會預期。
人口恢復增長 需要超前發展
但交椅洲項目也是港府期望市民「住好啲、住大啲」的長遠之計,價值顯而易見。本港復常後人口恢復增長,港府大力「搶人才、搶企業」,而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170平方呎,大幅少於深圳、上海或新加坡,可見本港仍有需要額外規劃、超前發展。而且交椅洲地處策略性位置,填海亦比收地容易,能讓政府對土地有更大主導權。
市民無疑都支持造地建屋,只是關心錢從何來。港府必須找出辦法,避免基建投資成為長期財政負擔,從而影響民生開支,並向社會清楚講解,以釋公眾疑慮。
尤其當前賣地收入難以倚重,而政府一面大舉長遠投資,一面以審視2元乘車計劃、調整公立醫院收費等方式控制短期開支,更須小心平衡兩者力度和步伐,以防衍生社會矛盾。
預算案的舉債建議,已引發社會討論香港公共財政長遠是否穩妥。對於港府打算下財年舉債1,200億,有聲音擔心會導致「債冚債」。這實際上反映了社會上的一種關注,當局不應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需要主動加強溝通解說,提高發債資金流向透明度以增信心。港府強調,發債所得資金,將全數用於投資基礎建設和工務工程,不會用在經常性開支。
本港大型基建項目融資,機場第三跑道工程正是成功例子,值得參考。機管局發行零售債券,向公眾市場集資,既減輕公共財政負擔,亦讓市民參與本地建設,並獲取穩定回報,創造多贏局面。
定出財政藍圖 齊心合力向前
交椅洲人工島作為同樣關乎香港未來的工程,其實也不需要全部以公帑支付,市民相信也樂意為此投資。發債亦只是其中一條途徑,鐵路上蓋物業、「興建、營運及轉移(BOT)」等模式都可以是融資安排一部分。無論如何,這都需要港府盡快制定合理可行的財政藍圖,除了論述公共財政的理財哲學外,同時針對性回應誤解質疑,令關心香港的市民大眾安心,讓社會早日齊心合力,向目標進發。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