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情緒妥守護,預防應急雙管下
03/09/2024
新學年開課,學生情緒健康備受關注,前線業界續促請政府將「三層應急機制」轉為常規。事前預防和臨急補救,均是紓減輕生難題的重要板斧,政府須致力建構有利成長的健康校園氛圍,卻亦要跨部門確保投入足夠資源救急,避免有所偏廢。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於一所中學致辭,特別送上四個不倒翁,鼓勵實踐《4Rs精神健康約章》的Rest(休息)、Relaxation(放鬆)、Relationship(人際關係)和Resilience(抗逆力)理念。
污名妨礙求助 校長轉介有效
計劃旨在正面推廣學生情緒健康,全港只有不足一半中小學參與。據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所指,原來竟然有學校擔心家長投訴而拒絕簽署,既反映精神病長年積累的污名有多難撇掉,也提醒當局別輕言放棄去年底因應學童自殺驟增,所引入的「三層應急機制」。
社福機構新公布調查顯示,約兩成中學生有中至嚴重抑鬱或焦慮徵狀,但社工和教師早有共識,實際願意求助者往往僅佔極少數。
要是前線教輔人員艱難地從蛛絲馬跡找出受困擾學生,又得到家長首肯,由校長按照三層機制頂部新猷,直接轉介最嚴重個案予精神專科醫生優先診治,而教育局卻稱,一旦機制變成恒常,或影響其他社會人士使用精神健康服務,不僅使學界氣餒,更可能連受惠學生也錯覺搶走了珍貴資源。
假設教育局曾公布4成3轉介個案屬緊急或半緊急的比例大致維持,按蔡若蓮所指,各校長截至暑假共轉介逾280例,料已令很多學子避免因公院精神科輪候等閒長達兩、三年,一直無法走出死胡同。
誠然,當部分地區康健中心近月開始協助辨識有焦慮或抑鬱的成年人,最高風險個案亦僅轉介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政府或有需要釐清、縮窄箇中政策差異,但任何人純粹因為醫療資源不足,無法及時得到應有專業緊急治療或介入,顯然皆說不過去。
拉近師生關係 減輕課業擔子
去年底卸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的黃仁龍,就曾倡議成立高層次跨部門機構,全盤制定精神健康政策及調撥相應資源,又謂精神科醫護大量流失,加劇了6年任期內的困難,認為加碼提供其他專業和非藥物支援,亦至關重要。
對於同樣出現青黃不接的學界,近年不斷的教育改革和殺班壓力,早令不少同工感到應接不暇,時刻要關顧學生精神健康,自身擔子亦不小。當三層機制年底檢討時,有意見認為,教育局至少應減省機制所衍生的行政工作,讓老師能騰出更多時間,真正關心學生,拉近彼此關係。
蔡若蓮認為,社會不應把所有人當成緊急個案,有一定道理,但長遠提升學生精神健康治本,與及時提供適切專業支援治標,實乃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專研自殺問題的港大學者、精神健康諮詢委員葉兆輝認為,學童壓力來源之一正是學業,如沒針對源頭,三層機制只能解決表徵。教育局近月發表指引,建議小學在長假期後不立刻考試、減少傳統筆試和默書等,未必能即時改變全城分數至上的文化,但逐步減少課業擔子和壓力,仍是要不斷努力的大方向。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