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引進好開局 創科轉型需加勁
05/10/2023
成立不足1年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傳來捷報。特首李家超公布,成功吸引約30家有代表性科企落戶或擴充業務,初始投資總額料300億港元,有望創造約1萬個職位。港府毋須承諾提供土地,已能打下良好開局,正好反映本港對中外科技界皆有客觀吸引力,但當局仍要趕緊配合中央政府的詳盡規劃,才能加快推動自身經濟結構,朝著創科升級轉型,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形容,引進辦已羅致的企業,約7、8成來自內地,包括華為、聯想等中資巨頭,也有英國市值次高的上市企業阿斯利康,以及美資公司,相信都是看準本港發展機遇。
除了發展已久的金融科技,港府於去年勾劃的創科發展藍圖,建議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產業。剛簽約成為重點企業夥伴的20家公司,便悉數來自這四大範疇,醫藥企業又佔了一半。
港利藥企集資 助灣區追江浙
本港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亦成了重要賣點。今次多個醫藥夥伴如杭州泰格早在港掛牌,君聖泰已入紙申請,連阿斯利康也曾傳出,有意分拆在華業務到本港或上海上市。
阿斯利康上半年在華收入高達30億美元,為一眾外資藥企之首,但無論科研、生產或創投合作,以往聚焦行業發展最繁盛的長三角、特別是上海,公司如今在港營銷逾30年後,終拍板進一步拓展研究,對本港、以至大灣區相關生態圈,快馬從後追趕,有利無害。
知名科企在港廣聘研究和管理人員,不僅可直接吸納外來精英,專上院校也更能吸引優質學生修讀和鑽研創科,形成良性循環。
本地素遭詬病經濟結構單一,現有支柱如金融、地產刻下皆見疲弱,難免削弱庫房收入,惟有更積極向高增值方向轉型,始可確保未來於不同經濟周期,都有持續不斷的增長動能。
國家長線布局 港未周詳配合
國家於「十四五規劃」賦予本港8大中心定位,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於地緣政治對抗反覆升溫下,一直尤受重視。國務院上月更印發長篇文件,為港深兩地於河套區緊密跨境合作,主動掃除人流、法規和稅負等限制,以求2035年成為世界級科研樞紐,撐起大灣區創科建設。只是,港府似乎仍未有端倪,怎樣與深圳發揮各自獨有優勢,互相加乘。
人才、資金、貨物及資訊對外自由流通,是本港廣為人知的傳統優勢。科技園公司數月前公布,與阿斯利康「升級」合作,創下與生物科技公司分享數據的先河,但更舉足輕重的新發展,諸如科企可如何利用中央已開綠燈的大灣區數據跨境安全流動,借助本港和區內8600萬人口,加快科研進度和產品應市,至今依然細節欠奉。
土地是本港產業發展的重大掣肘,中外科企當前毋須北部都會區土地優惠也願意落戶,誠屬喜訊。如何更好訂定靈活創新的土地政策,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從而建立產業群聚生態,將是提升香港創科中心競爭力的關鍵。凡此種種,相信均有待特首於施政報告更詳盡闡述。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