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后引退待後繼,優化制度擴成果
05/08/2024
港隊運動員連續兩屆奧運取得驕人佳績,可重複的成功證明並非偶然,香港體育政策已經收穫一定成果。
隨著「劍后」江旻憓告別全職運動員生涯,「泳后」何詩蓓亦透露曾經考慮退役,本港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完善精英運動員培育機制,加強發掘選拔和激勵支持,推動新一代運動員提速成長,令香港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
江旻憓在社交媒體公布決定,期待有新的職業發展,並準備成立慈善基金,向小朋友推廣運動。港隊劍擊總教練鄭兆康表示理解、尊重和支持,但亦感到不捨和可惜,坦言對劍擊隊一定有影響,但他對隊伍未來發展仍感樂觀。
內地科技巨頭華為創辦人任正非說過,對人才的有效管理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香港體育產業要持續鞏固和擴大核心競爭力,亦需要從推廣選拔、有效激勵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加快讓運動潛質優秀的人才,成長為精英運動員。
青訓商業支持 建立體育文化
綜觀外國經驗,體育產業的發展往往離不開龐大商業支持,例如美國的籃球、棒球、美式足球和冰球4大聯賽;深厚的文化和社區體育傳統,例如英國的足球、網球、板球在民間都有很高的滲透度;還有強大的青訓選拔系統,例如南韓稱霸多屆奧運射箭項目,背後是國內從兒童開始培訓拾級而上、不論過去表現均有機會參與選拔的體系。
香港體育產業發展亦要「從娃娃抓起」,提高民間的運動參與率,並從中挑選人才。與江旻憓一樣,「劍神」張家朗奪金是接近20年的努力成果。本港一些津貼中學在十多年前已開設劍擊課外活動班,成為劍擊精英搖籃。近年更有小學斥資400萬元,在校內建立專業劍擊場地。港府應考慮將劍擊納入體育課程,或至少加強向學校提供外展劍擊課程支援,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參與。
入門健兒資助 仍有提高空間
推動人才進步成長需要合適激勵。香港賽馬會發放的奧運金牌得主600萬元獎金全球最高,體院對最高級別精英運動員每月資助亦超過4萬元。但頂尖水平須長時間堅持投入方能達到,而體院目前對剛取得奧運參賽資格的運動員資助僅每月1.1萬多元,最低級別資助更只有7,000多元,相信有提高的空間和需求。
體育產業化還需商業支持,香港市場有限,但背靠大灣區和整個中國內地,潛力仍有很大釋放空間。隨著場館基建逐漸到位,本港應運用在劍擊等特定項目的積累名聲,將自身塑造成學習中心和訓練基地,同時籌辦更多城際、地區比賽,更可爭取國際賽事主辦權,打造品牌,發掘更多市場和商業機遇,兌現體育經濟效益。
明年11月全運會,香港將承辦劍擊、場地單車、七人欖球等8個項目,港府、體育界、商界和社會都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趁著港隊在奧運獲得佳績之勢,加強特定項目的本地推廣,提高普及和參與程度,並完善青訓與選拔系統。傑出運動員亦應盡一分力,在培育新一代體壇精英之中發揮影響力。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