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投資擴內需 提振信心抵外患
05/01/2024
中國內地踏入疫後第二年,眼前仍有內憂外患。全國當前預期偏弱、有效需求不足,始終掣肘民間消費和投資,中央政府更要積極擔綱牽頭,增加財政及貨幣政策規模,尤其向重點產業投入新資金,提振公眾、民企和外資信心,爭取營造更安穩環境,以便抗衡環球地緣政局,隨時橫生的外患與波瀾。
市場預期偏淡 政策及早加力
雖然中央經濟會議上月研判,有利條件仍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財金大行卻略微看淡勢頭,對今、明兩年內地的增長預期,已降至4.5%和4.3%,不盡理想。
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願有限,堪稱當前拖慢增長的最大癥結。誠然,全國要轉型為以消費帶動的經濟結構,背後需要醫療、住屋、退休保障等連串長遠改革所促成,但財政部長藍佛安昨於央媒專訪所提及,財政政策會「適度加力」,顯然也能帶來一定即時動能。
不同部委去年中曾密集公布政策文件,「救市」憧憬卻未成真。官方統計顯示,首11個月期間,涵蓋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的政府總支出,實際上不升反跌了0.5%。
3年疫情早令不少失業民眾阮囊羞澀,市場數據更顯示企業減薪潮尚未止息。財政部如今放話,「確保總的支出規模有所增加」,有利穩住社會預期,但相信始終要真正推行降稅減費、消費優惠等安排,讓人感到明顯實利,才有機會大破慳囊。
中央前年起已能發專項債,特別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兩大重點項目,提高經濟發展質素,當前更要趕緊履行部署,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帶頭注資戰略項目,引領私人資本配合,共推電能車、芯片等先進製造業加快壯大,增添經濟發展動力。
環球政局多變 沙盤推演應對
美國加息周期刻下料已完結,無疑給予人民銀行更多空間,推行寬鬆政策。惟若實際需求不足,再低的息率,恐怕亦難以刺激私人消費和投資。中央政府須結合財政和貨幣板斧,竭力穩住各方信心。當民眾肯放膽消費,外資自不會撤離,當企業增聘加薪,公眾也更有能力購房上車,紓減房地產業界的頹靡,環環緊扣。
全球政局愈趨波譎雲詭,今年尤將上演連串選舉,台灣下周六票選新領導人,便無可避免受到11月美國總統選戰左右,變數良多。
中央政府既要守住核心紅線,亦要作全面部署,沙盤推演從美國現任總統拜登計起,美台不同層級或分量的政客之間,一旦有所互動,應如何適切回應;要是美國朝野長臂介入中菲南海主權爭議,又怎樣避免反應過激。
先安內、後攘外,是傳統中華智慧。誠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強調,宏觀調控必須適應發展階段性特徵和經濟形勢變化,相機抉擇擴需求,還是調供給。以新能源車業為例,全國整條產業鏈,今年在美國、以至歐洲均極可能成為眾矢之的,中央要制定政策組合拳,確保民眾繼續願意添置國產車,車企和整體經濟才能更有底氣,抵住外地政府隨時祭出的關稅和禁令。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