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優而錄可理解,警惕文憑試失勢
08/08/2024
大學聯招(JUPAS)昨放榜,港大醫學院連續9年未達相關學生佔75%的目標,校方首認有關目標「比較舊」。院方2013年劃底線有支持中學文憑試(DSE)的意願,如今為擇優而錄改弦更張尚可理解,惟各方當須警惕、防範DSE愈趨失勢。
首屆DSE在2012年開考,梁卓偉翌年甫上任港大醫學院院長,即表明會撥出75%學額,希望肯定本地課程和考核機制,不介意略拖低收生;又說僅約1成學生來自公屋戶,冀讀醫科可改變個人或家庭命運。
國際試多精英 設限額須取捨
翻查資料,港大只曾於2015/16學年符合底線,新學年經聯招所取錄的155名醫科生,僅佔53%學額。港大負責收生的總監嚴志堅坦承,過去幾年基本上已按時間和實際情況改變,不設特別限額,「應該無再有一個咁嘅承諾。」
過去11年間,官立及資助中小學的學生總數,反覆減少約7萬人或12%,兩家醫學院卻增加了40%學額,至每年共590個。
要經聯招找夠心儀精英,客觀上愈來愈難,惟港大醫科過去7年的DSE新生佔比,均大幅跑輸中大,確實難以完全撇脫,未有竭力實現「初心」的質疑。
縱觀全港,開辦不同國際課程的直資學校不斷增加,國際文憑課程(IB)尤受歡迎,國際學校的本地生,也在10年間急增了兩倍左右,影響深遠。
以傳統名校男拔萃為例,今年出了1個DSE狀元、兩名榜眼;只有約60人讀的IB制,卻出了4名狀元(45分)、24個榜眼和探花,即近半人可輕易獲國際頂尖醫科取錄。不僅本地兩大醫學院要為如何擇優而選頭痛,整個高教界看來都在相應調整。
今年9間大學只透過聯招正式錄取了15,776名DSE考生,成功比率罕有跌破4成之餘,總數亦創11年來最少,僅好過DSE初舉行的兩年。
聯招派位觸底 增考生保認受
各家大學或者多預留了學位給IB、英國高級程度考試(GCE AL)等非聯招生,順應政府過去兩年積極對外招才衍生的需求,但校方亦可能因為DSE首度改考須達標、卻不計分的公社科,仍在拿捏聯招收生。
直資中學最多可申請讓全級一半學生讀非本地課程,但教育局不時只會批出3分1、甚至4分1學額。全城當前千餘個相關學額一席難求,未知是家長和學生均覺得IB或GCE AL等容易取得高分、方便銜接海外學制;抑或DSE個別改革令人存疑,如教育局25/26學年起讓中史科考生,只考卷一來換取最高第5級成績,學界就曾指未獲充分諮詢。
以學生數目計,DSE仍是本港絕對主流升學路途,但政府必須慎防其吸引力未來每況愈下,令更多負擔得起高昂學費的家庭,紛紛安排子女就讀直資IB制或國際學校。一個公開試要獲國際認受,報考人數必不能少,考評局為大灣區的港人子女,或其他內地學子增設試場,是拓闊生源的合理辦法。
不論從公帑運用或選賢與能的角度看,任何香港或海外學生就算不是考DSE,只要才幹出眾、性情合適,未來又準備扎根本地杏林救急扶危,醫學院顯然均要擇優而取,倒是港府今後應竭盡所能,防止DSE成為本地大學次選,以至被海外學府看輕。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