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不牛】A股劇震造就最差牛年 美儲收水落入虎口
31/01/2022
上周五(28日)是牛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儘管官媒再度發文撐市,上市公司回購自救,基金公司亦出手自購旗下基金,滬深股市仍然收市告跌。滬綜指在牛年首個交易日(2021年2月18日)漲破3700點大關,曾經高見3731點,已經是「最牛」表現,之後表現反覆,年中經歷三次大震盪,結果滬綜指於上周挫至半年低位,北向資金轉為大幅流出,滬指最終牛年累跌8%。
科技股扎堆的深成指及創業板指更遭遇明星股的市值崩塌,加上美國於牛年結尾啟動緊縮貨幣政策預期,深成指整個牛年跌了16.5%,創業板接近技術性熊市區域,牛年累跌14.8%。三大指數都以下跌收場,拖累滬深300指數全年蒸發了超過兩成,是A股市場誕生以來最差的牛年。
2021明星基金翻車 監管因素觸發黑色7月
回顧整個牛年,A股總共經歷三次劇震,要問中國股民對今年股市的感想,相信只有失望二字可以形容,曾經叱吒一時的明星基金經理們,帶領信徒們一次又一次地翻車。
在2021年的A股年結報道提及過,去年盡管有超過六成的A股上市公司股價是上漲的,但明星基金經理們在今年卻集體遭遇滑鐵盧,不少知名偏股基金年中淨值都出現了較大回撤,全年有超過4200隻私募產品被提前清算;私募大佬、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要發文向投資者道歉,來自易方達的「公募一哥」張坤也要承認自己犯了很多錯誤,而最為尷尬的當屬海通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姜超,今年2月加盟中泰資管任首席投資官,結果其管理的私募產品慘蝕超過兩成,成為基民熱話。
在鼠年,全球資金跑步進入股市,幾乎是「買咩都贏」,A股也一樣,整個鼠年滬綜指累計上漲近23%,讓不少股民過肥年。不過就在牛年開始沒多久,一次市值調整浪潮就開了一個不好的開頭。去年2月底市場熱議基金轉倉,資金無情收割,引發明星股集體翻船,股價連日做「自由落體運動」:白酒板塊三周內市值蒸發三成;被稱為「瘋狂的石頭」的石頭科技(滬:688169)神話破滅,2月起連續暴跌五個月,市值被腰斬一半,至於被譽為「女人茅台」的愛美客(深:300896)跌勢更血腥,兩個月內市值痛失超過七成,從每股1300元(人民幣.下同)最多跌到約360元。
此後平靜不到一會兒,包括中概股、港股和A股在內的中國資本市場上演了「黑色7月」,滬指在整個7月暴跌了5.4%,創下2019年5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而這次跌市的主因是重磅監管引發的外資撤退。月內中國資本圈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滴滴出行突然被中國政府指控違法違規需要整改,外界估計這是當局對滴滴突擊到美上市的懲罰;二是中國當局下令要求校外教育培訓行業改為非盈利性質,投資相關股份的外國投資者遭受了重大損失。「散戶契媽」Cathie Wood擔憂中國強力監管措施持續,決定拋售中資科技股,到了7月時其基金持有該等股份不足1%,加上多家華爾街大行集體下調中國股市評級,連串利淡因素放大市場恐慌情緒,導致股市地震。
美儲放鷹資金回流 A股兇險或入虎口
兩次震盪之後,股市開始了漫長的修復,幸好鋰電池概念的爆發,以及電荒問題引發的煤炭、電力股票大漲,讓A股下半年總算有了炒作的題材,不過從實體經濟上看卻是一片風雨飄搖。中國面臨房地產行業流動性危機,恒大(03333)、奧園(03883)、世茂、佳兆業(01638)……一個個熟悉的房企轟然倒下,這些企業帶來的巨量未還債務,以及各地房價下行壓力,讓中國經濟前景變得更加險峻,中國終於在牛年的尾巴兩度降準,並下調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及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呵護經濟。
就在A股準備收爐之際,美國收緊貨幣政策的灰犀牛事件終於發生,美聯儲暗示3月會重啟加息,更不排除會在今年稍後時間縮表,加上烏克蘭問題觸發地緣政治風險,讓A股再度山泥傾瀉,小崩大崩不斷,滬綜指今年1月累計下跌了7.8%,創業板指更腰斬接近12.5%。
在疫情帶來的供應鏈危機下。美國面臨著40年來首見的超高通貨膨脹,不得不盡快退出扶持經濟復甦的政策,啟動貨幣緊縮,美聯儲的鷹派語調更是嚇壞了不少人。美國預期加息縮表的情況下,外資傾向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擁抱美元,疫情期間的資產漲價潮很大可能要告一段落,而堅持貨幣政策「以我為主」的中國,卻要放水蓋基建穩住經濟,恐怕會讓各路資本更快更多撤出。在兩國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的虎年,資本市場的主題恐怕不是「生龍活虎」,而是「虎口脫險」。
撰文:經濟通通訊社記者楊英傑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