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令社會資訊和信息的傳送和傳播速度愈來愈快,所涉及的內容範圍也愈來愈廣泛,只是資訊或信息的來源以及其真實性卻難以判斷和追尋,連網絡專家或專業人士都不容易分析和分辨真假,那更何況是市民大眾呢?假如資訊或信息是由官員、知名人士或網紅(KOL)發出的,那無論該等信息是真還是假,都容易較令人相信和接受,也容易造成先入為主和產生羊群效應。
上周電視廣播TVB(00511)公布今年上半年業績,虧損擴大至4.07億元,更傳出總經理曾志偉及行政主席許濤離職的消息,但TVB企業傳訊部很快便發聲明澄清,指出「人事變動」及「廠房調配」純屬虛構,完全沒有根據,並稱會保留追究權利。此外市場流傳出不具名文章指出「某超級家族」以「明股實債」方式以旗下商業項目抵押借錢,雖然文章是不具名,但新世界集團急急公開表示此乃虛假誤導,聲稱或會向執法部門舉報,並同時將諮詢法律意見,考慮是否採取進一步行動。雖然不清楚以上兩則傳聞是否屬實,但在市場流傳已令這兩上市公司股價出現波動。
*有牌無牌都可評論股市,懲罰不一有欠公允*
回想近年不受規管的沽空機構所作出的行徑,也是往往令市場股價大幅波動,「行內行外」文章曾多次提及不受香港證監會規管的機構或人士,可以隨時對某上市公司肆意評論,相反受規管的持牌法團和持牌人士的言行卻要戰戰兢兢,一旦受罰也較重,這似乎有欠公允!
近日內房股爆雷成為市場焦點,這引致香港的樓價也成為中港市民所關注,這幾個月,一直有傳媒報導香港樓價下跌、劈價蝕讓和銀主盤拍賣的消息,但另一方面卻有地產界資深人士,現應已算是KOL,他每天仍稱樓價跌幅有限,劈價蝕讓只是個別情況,更說傳統旺區並不存在吉舖空置,甚至大部分舖位已有人承租,聲稱這十年來聽不到買樓的人要損手離場,反聞悉買入股票的人大多損手爛腳,料這番言論實有點以偏概全,甚至有些自欺欺人。
*騰訊股價仍升30倍,比亞迪升20倍*
翻查資料,近年港股雖然下跌,在2012年恒生指數也是在17000至18000點水平,在2018年曾上升至30000點以上,現今只是又重回12年的水平,但這十年應可收到股息,至於個別股票,當然會有不同的表現,十年內自然有升也有跌了,十年後的今天,股王騰訊(00700)仍升30倍、比亞迪(01211)升20倍、友邦(01299)升4倍、港交所(00388)也升3倍、內房股華潤置地(001109)也升4倍、中海外(00688)還有0.6倍的升幅,中海油(00883)、匯控(00005)、新鴻基(00016)差不多打平,但如連收到的派息一起計算應沒有損失。
長和(00001)則下跌約25%,新世界(00017)、中石化(00386)、中人壽(02628)都是虧損,這兩年內房民企跌勢十分慘烈,以上都只是筆者執筆時粗略的計算,如有差誤,還請見諒,其他股票也不再此論述了,投資總有風險,賺蝕情況,看官自可上網尋找答案吧!
至於樓市,那些區域和樓盤上升或下跌,只有待地產界專業人士去解說了,但從那位地產界KOL的言論卻令讀者對地產市道的實情出現混亂,只因剛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連跌兩周報162.73點,似乎與該KOL所說的有所出入,當然也有地產界人士認為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並不全面,未必能完全反映香港地產市道和樓價的真確性,只是近期樓市最震撼的消息可算是長實來了一次大減價售樓,還有恆基則降價55%出售九龍灣「創豪坊」餘下9個單位,市場料其他地產商也會跟隨減價推售。這減價令樓價永不下跌和只賺不蝕的言論不攻自破,地產商主動劈價將導致二手市場的樓價加快調整,導致交投量增加,對地產代理和經紀人來說未必是壞事。
*CCL未必能完全反映樓市*
不過,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未能完全反映地產市道和樓價也是事實,它只是顯示整體的市況走勢,同樣恒生指數也未必能全面反映股票市場的狀況。其實樓房和股票是兩種不同的投資產品,兩者確難作出實質的比較,只是兩者也有相似的地方,股票可分為藍籌股、科技股、醫藥股、銀行股、金融股、中小型股、大價股、細價股等等,樓房也有分為獨立屋、豪宅、納米樓、大價樓、細價樓、商廈、住宅、居屋、公屋等等,也可以用地區來劃分:山頂、半山、灣仔、尖沙咀、旺角、沙田、上水、元朗、屯門、天水圍等,樓房可以自住或收租,股票可以收股息,兩者只要價值上升便可以獲利。
樓房會老化、甩石屎、露鋼筋,只能加固,樓房多有期限,只是難以改造或轉型,當然也可以拆卸重建,上市公司可以倒閉,股票業績也有機會下滑,但只要經營得法卻可以維持過百年而歷久不衰。樓房可以轉售買賣,股票可以轉讓,上市公司也可轉讓控制權或賣殼,股票的流動性較樓房強,但上市公司管理較為複雜,涉及人為因素也多,也較容易受經濟盛衰所影響,波動也較大,樓房直接影響民生和市民的生活質素,上市公司涉及多種行業,所影響的民生和市民的生活質素更為廣泛。
樓房和股票雖然同時都可作為投資工具,卻互有區別和各有其獨特之處,只是高利率都是兩者的致命傷,近年美國以抑制通脹為藉口而不斷加息,加上中美關係惡化,中港股票首當其衝而下跌,香港樓市在高息持續下也出現調整,雖然內地沒有通脹和無加息條件,但大部分內房企業卻因高槓桿和衍生產品下的美元債務出現違約風險而出現倒閉危機,香港的地產商又如何呢?
*「永續債券」風險較高*
除了上文提及的「明股實債」方式融資,更傳出市場存有「永續債券」,也稱「萬年債券」,它支付固定利息但不設到期日,一些可由發行人自行決定贖回與否,由於發行人不一定贖回,債權人如要取回資金,絕大部分時間只能按市價在市場上出售,但市場未必有足夠的流通量,所以風險較高,評級也會較同一發行人所發的其他債券低,但債息也會高於傳統債券,屬高收益債券的一種,在現時高息持續的壓力下,這類債雪球滾到多大?難測算了。
雖然內房爆雷一波未停一波又起,但內地政府似乎無意以大水漫灌的方式支撐內房企業,官媒再次強調住房不炒,只落實首置「認房不認貸」,堅持保交樓以保障市民的資產以及穩定民心和民生。此外為了提振投資者信心和活躍資本市場,有關當局宣布今周一(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減半,並限制控股股東減持公司股份、降低證券融資要求和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等,對大市有否支持?仍待觀察。
只是從其他經濟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活動收縮,出口下降,青年失業率創新高,投資銀行摩通和柏克萊等共同調低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更有學者或媒體借題發揮指稱中國經濟將出現倒退,經濟繁榮落幕,更聲稱中國的改革開放、世界工廠、高成長和大國崛起等時代已結束,同時也稱香港沒落了,香港將變成亞洲金融中心遺址,更獲得多方網上媒體的配合,齊齊大合奏,令唱衰中國的攻勢一浪接一浪,這正與近期中國領導人提及東升西降的言論,以及積極的外交政策和金磚國家擴容的姿態有極大的差異,可見中美現時的爭鬥,除了戰線在貿易、金融、貨幣和科技外,媒體的宣傳戰又成了新戰線和新趨勢。
*後記*
現時香港失業率只有2.8%創三年新低,但消息指消費娛樂場所並未見有轉好的跡象,剛公布第二季經濟增長率按年只有1.5%,較首季的2.9%大幅回落,料財爺預期今年全年經濟增長可達5.5%又落空了,失業率與經濟增長存有矛盾,只能以眼見和感受為真,答案從民間尋了,有分析家認為失業率下降,主要是由於人口流失所致,而非因經濟增長令企業增加聘請職位所致。
但早前,政府公布的人口數字卻有所增長,那與人口流失又存矛盾,因此又有人解說人口增加只因流動人口增加,流動人口應沒有計算在失業率內,所以香港的失業率仍然很低,不過值得社會關注的,失業率低並不一定與收入扯上關係或市民必定有工開,現時的就業市場充斥了不少自僱人士或自由工作者以及零工經濟,自僱一直存在假自僱的問題,資方為了撇清僱傭關係和逃避僱主責任,多以「代理人」,「服務協議」或「外判」的合約形式與員工簽約,這是否符合法例?還有爭論,這種做法,在金融行業甚為普遍,但證券條例早已列明持牌人士應受僱於所屬持牌法團,且受持牌法團監管,這與所謂代理人或服務協議的矛盾又如何解讀,真要由法律界人士和勞工界專家來解說了。
至於其他工種的名稱,如「外判」、「自由工作者」、「自媒體」和「零工經濟」等商業模式運作,有否是巧立名目?有沒有違反勞僱條例和受法例保障?確難定論,筆者只知受規管的金融服務業對持牌法團和持牌人士的言行都有嚴謹的規管,常有持牌法團或持牌人士因違法或疏忽而遭受停牌或罰款,嚴重者更會終身禁止進入業界,而罰款數目則涉及幾百萬,嚴重者則過億,會否所賺的利潤也不夠應付罰款?木宰羊。
目前的香港社會,有很多工種收入都不太穩定,甚至長期沒收入,就以證券及期貨業來說,有部分業界從業員雖然仍然持有牌照,名義上是就業,但在零佣金下,卻只有些微收入或零收入,這與失業又有何分別?那香港社會存在多少沒有保障而低收入或無收入的自僱人士或自由工作者,真是值得考究。
近年媒體盛產網紅或KOL等吸取流覽率和賺錢的模式,其涉及的金額可以以億計,網紅直播帶貨更成為新興賺錢行業,聽聞單日收入可達過百萬,這是否屬實或是否涉及直銷經濟?其言論和行為,銷售產品會否受監管或限制?其中更可能涉及稅務問題,又是木宰羊!當然並非所有線上工作者都能成為網紅而賺錢,有部分工作者的收入可能也未夠糊口,可見失業率的數字內裏存在很多不確實或隱藏的因素,似乎其參考價值已非全面,還不及親眼看到坊間民眾的生活水平,質素和消費力等較為真實。
從兩餸飯的興起,北上消費人數增加,吉鋪和寫字樓空置率上升,這才顯現市民生活的真實狀況,這也正是體驗了國家領導人所說的「答案在民間」這句話,至於香港夜市的沉寂,金融證券服務業的褪色,早前的文章已提及這與「信心、收入、消費」互有關連,那是否與政府有關當局的政策有莫大的關係?還是留待大家評論!
現時特區政府宣布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專責研究如何增加港股流動性和競爭力,包括上市制度、市場結構和交易機制等,料小組成員也會是熟口熟面人物,現已有金發局和特首政策組以及多個金融機構和職能小組,只希望大家的職能和角色不會更混亂和浪費資源吧!坦白說,政府有關當局多年來也進行了不少諮詢,筆者和工會也提出了不少意見,但所感受到的都是假諮詢,態度是「官有官問、民有民答」、「意見接受、政策照舊」,只有「答案在官間」,筆者只能慨嘆香港社會只能共同發展,不能共享成果和共同富裕,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總幹事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