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09/04/2015

貨幣政策常規耶非常規耶?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爲,中國的貨幣政策屬常規性政策。此言既正確又不正確。的確,中國的利率不在零下界的區間內,貨幣當局仍有下調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的餘地,常規的貨幣政策尚存運作空間。然而,常規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低,爲了加大刺激效率,人民銀行似乎在政策用藥上越來越多地用偏藥、猛藥,在政策創新之下似乎變得不太常規。

 

  其實中國經濟的病症,和世界各大經濟體類似——銀行金融中介功能衰退,央行的貨幣政策無法被傳導到實體經濟。除了QE1之外,美歐日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對象同是沉屙不起的經濟,方法同是不惜一切代價向經濟注入流動性,結果也同是實體經濟受惠有限但是金融市場被炒得鶏犬升天。

 

  金融中介失效,令經濟無法在貨幣擴張中重振,令央行産生焦慮,於是用遠遠超乎常規和常識的政策劑量來刺激經濟。央行用流動性大缸,試圖將水倒入窄窄瓶頸的小罐,結果可想而知,小罐受水不多,流動性溢向罐外,得益的是資本市場。爲什麽央行要這樣做?因爲常規貨幣政策失效,逆周期的財政政策也基本上無以爲繼,唯有另闢非常規途徑灌水,哪怕水漫金山。

 

  不知什麽時候開始,各國政策决策者不再接受「增長有周期」這個經濟學基本概念。貨幣政策只會放水,不敢收水,在擔心通縮的幌子下,過度干預經濟的下行周期。毫無疑問,經濟下滑甚至衰退爲經濟和社會帶來痛苦,對政府構成壓力。但是周期性收縮又是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經濟需要通過需求回調來去除過剩産能、推低工資水平,通過信貸收縮來逼迫社會去槓桿、將銀行壞賬控制在一定水平,通過資産價格調整來消除資産泡沫、防範金融系統風險。下行周期是經濟生態的一個自我防範機能,可是央行們卻要用止痛的方式消除經濟所發出的警訊。

 

  决策者理直氣壯地指出日本式通縮風險,爲自己的貨幣擴張辯護。日本之所以失去了二十五年,不是因爲貨幣政策不够寬鬆,而是因爲結構性改革裹足不前。由於企業不相信日本政府的政策足以從根本上帶來改變,哪怕政府不斷使用貨幣擴張、財政擴張,民間投資依然不景,個人收入亦難增加。安倍經濟學不過將已經做了二十五年的擴張更「非常規」一點,其結果卻是注定要失敗的。對於日本歐洲,勞工市場改革、社會福利改革是繞不開的坎。對於中國,打破國企壟斷、加速經濟轉型也是繞不開的坎。與其在非常規貨幣政策上緣木求魚,不如在結構改革上退而結網。

 

  然而,結構改革遭遇到既得利益的阻撓,所謂改革就是革既得利益的命。政治家們在結構改革上繞了一圈無功而返後,紛紛回到最沒有反對意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上,於是成就了股市的繁榮。股民們應該享受「非常規」的資本盛宴,不過也必須明白如果經濟沒有結構性突破,資本升值最終不過是水中月。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爲個人觀點,幷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