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31/12/2014

服務業的崛起與機會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在2013年,中國經濟出現又一項重要的突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到47%,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超過第二產業(44%),成為經濟最大的支柱和增長的最大動力。


 

  近年中國經濟的一大特點是製造業舉步維艱,服務業卻欣欣向榮。成本上漲、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令製造業一蹶不振;儘管政府連年推出財政刺激政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拉高製造業需求,卻無助於改善有機的內在需求與動力。製造業不景,令PMI沉浮於50點榮枯線上下。

 

  與此同時,服務業似乎沒有太受到製造業下行週期的影響,需求與供應兩旺。服務業走好的最大經濟數據表現在就業市場,就業和工資並沒有因為製造業不景而大幅衰退,這正是中國政府面對經濟下行風險沉著不慌的底氣所在。
在過去8年,一線城市房價平均上漲2.4倍,同期民間醫療服務收入增長4倍,電影票房收入增長8倍。

 

  近來海外醫療設備商反映醫療器械訂單旺暢,其背後是政府在私人行醫上放鬆監管,每家新開的體檢中心、診所都需要醫療設備。5年前很難想像中國人掏腰包看好萊塢大片,因為影院隔壁就有賣盜版光碟的,5元一張。今天的年輕人不僅看,還進場後買玉米花。類似的服務業故事其實很多,看看理財產品、教育產品、通訊產品、網遊產品,多數真的比製造業產品好賣。

 

  不知不覺間,中國經濟轉型的雛形已經在成形中,那些行業未必能夠搭救本次經濟週期的下行風險、違約風險,但卻是下一個週期的增長動力所在,就業源泉所在,是股市新星升起的地方。

  

  從長期價值投資角度看,股價的升跌是零和遊戲,一人所得乃是另一人所失,唯有生產力的提高,帶來價值的增值。當企業將增值部分與小股東分享,股東權益便會不斷增加,股市投資便成為正和遊戲。

 

  理論上,服務業的生產力增長速度比不上製造業。一位做襪子的女工,跳槽到富士康,便與世界級的生產力和市場開發能力結合;富士康和蘋果簽訂iPhone合同,她便與喬布斯的創新能力結合。這位女工的生產效率和為股東提供增值的能力,因此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一位進入餐廳打工的女工,雙手只能端兩個盤子,熟練之後也許可以端4個盤子,但是絕對無法端24只盤子,這是服務業生產力提高的局限。當然,高端服務業的生產力提高可能不受人頭限制,不過中國需要製造出喬布斯一類的人才。

 

  儘管服務業長遠來看生產力的提高速度不如服務業,近期仍有兩個唾手可得的機會。首先,制度上的突破。例如中國高增值服務業,受到監管和國企壟斷的限制,一旦制度上有所突破,短期生產力的提高可能驚人。金融業開放和擴容,帶來金融業及金融產品的一次跳躍性增長機遇,這個過程充滿風險,卻也是釋放生產力的窗口期。其次,營銷模式上的改變。例如電子商務改變了整個商業營銷的模式,降低了單位銷售成本,直接提高了生產和盈利效率。

  

  中國經濟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到,但是如何把握這個趨勢為投資所用,卻很考功夫。洋快餐如今在國人中的人氣明顯下降,但是洋咖啡卻賣得風風火火。問問年輕一代為什麼願意花36元買一杯咖啡,答之曰「這是生活方式」。消費人口結構變化,帶來口味的變化、趨勢的變化,這些必須做功課。

  

  中國現在每年進行體檢、洗牙的人口已經突破4000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總人口,該行業已經起步。不過還有13億人口沒有定期體檢、洗牙,這是筆者認為機會所在。在這裡筆者不是鼓吹投資醫療業,而是抛磚引玉,希望讀者可以在經濟大轉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

 

  這是一個大時代,有大機會,但是必須做好功課。

 

  本文原載於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