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1/05/2024

城市發展可與環保共行?需加強溝通!地理資訊系統GIS如何幫助多方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城市規劃涉及的範疇廣泛,當中環境保育更是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年全球環保意識高漲,城市發展如何可以與環保共行,成為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三月初在粉嶺哥爾夫球場舉行的國際賽事,令人想起早前有關該球場土地應用的爭端。這個高爾夫球場上有不少歷史文物建築,也是國際比賽的場地,但增加土地供應以紓緩房屋短缺的聲音也很殷切,結果政府採納公眾意見,收回部分用地來興建房屋。

 

  雖然,政府規定所有新規劃都要通過環境評估,但礙於環評內容具不少技術性,令一般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參與。因此,未來新建樓宇是否對原有環境造成影響,公眾仍存有疑慮。

 

  對此,我喜見政府就這個項目,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把環評中的重點,包括噪音、空氣質素、污水和廢物處理、景觀、生態、文化遺產等以圖像化方式表達。例如在「景觀與視覺影響」環節,以不同角度照片,對比發展前和後的效果,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大家便能想像出未來情況,有助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而且,GIS能結合文字、三維(3D)互動地圖、照片、視頻、圖表等,可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對事件的理解,有利化解謬誤,達成共識。

 

  又例如屯門繞道項目不但提供一條直接連接屯門–赤鱲角隧道及元朗公路的南北通道,亦能改善屯門區內的擠塞情況,更可配合屯門西及新界西北多個新發展區未來的交通需求,影響深遠。但由於工程鄰近大欖郊野公園,因此過程中包括挖掘泥土、建造隧道、爆破等工序對空氣質素可能造成的破壞,備受關注。當局指除了定時灑水、在完全封閉的環境進行隧道爆破,如進行爆破時使用遮護罩、籠或蓆等之外,更建議在指定地點進行持續的粉塵監測,確保工程不會影響附近的空氣質素。

 

  透過GIS的演繹,資訊層層遞進,而3D圖像更可全方位呈現不同訊息,令複雜資訊變得易於消化。

 

  事實上,政府在多個大型項目也運用GIS提高資訊透明度,包括十一號幹線(元朗至北大嶼山段)、掃管埔交匯處改善工程等,集合了古物古蹟辦事處、路政署、地政總署、環保署等的資訊,令公眾更易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當局在促進公眾參與上,無疑是一大進步。

 

  不過,凡事要精益求精,才能持續進步。GIS這個可整合各種類型訊息的工具,既然能使不同背景的人加強理解,從而促進合作,我們便要善加利用。目前所見,這些以GIS製作的工程環評只有英文版本,我建議有關當局更應該提供多一個中文版本,讓更多公眾受惠。同時,規劃時應以平衡環境保育和城巿發展需要為重心,並附以圖像化說明,便能令大眾對政府的建議有更深入了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本港水費近30年不變,水務署表示有需要調整,以改善經營狀況,你認為加水費可否接受?►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