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8/2019

浮生夢死:談生卻忘死,我們該如何走向死亡?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德國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

 

  「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生於1844年,1900年逝世。他是哲學家,牧師之子。就讀大學期間,深受華格納與叔本華的影響。24歲就當上大學哲學教授。1872年發表處女作《悲劇的誕生》。1879年辭退教職,開始他10年的飄泊人生。1889年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終於在十一年後病逝。尼采抨擊歐洲思想,提出永劫回歸、權力意志等主張。他那敏銳獨特的思想,對後世哲學家有很深影響。

 

  生與死,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人生歷程。但許多智者,許多書本,都在談生的過程應該怎樣掌握,怎樣度過,卻極少人去談死亡,或怎樣走向死亡。儘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人把這當真,沒有人真的相信自己會死,許多人大都在夢遊。

 

  一百多年前,尼采提出了「尊重死亡」,意思是我們不僅要尊重生,也要尊重死,知道人會走向死亡,知道「死亡讓所有人變得平等」,知道死與生應該同樣敬畏,因為生固然只有一次,死也是只有一次。許多人死得突然,突然得完全沒有準備,於是留下許許多多困擾給後人,甚至給世界,那是對死亡不尊重。許多人死得緩慢,纏綿病榻,受盡過度醫療的折磨,那是他或他家人「不尊重死亡」,沒有讓一個人死得有尊嚴。

 

  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知道自己將逐漸走向死亡的哲學教授墨瑞在電視上看到戰爭的新聞,感同身受地哭起來。正因為自己走向死亡,才對他人的死亡感同身受。因為「學會如何死亡,就學到如何生活」。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沒有相關資料。

版主留言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