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走塑」適應期昨結束,商企及市民已能大致合規,連環團亦指情況尚算理想,但當局仍要一邊善用持續發展的回收網絡,緩減堆填壓力,一邊積極鼓勵移風易俗,令市民自發進一步源頭減廢。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早前預告,今天起將適度執法,特別會針對上游零售商,倘再販賣食肆已禁用的發泡膠等即棄膠品,先會即場發出警告信,10個工作天內仍無改善者,將定額罰款2,000元起。
回望4月下旬,特區政府剛推行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其他膠產品法例時,曾因紙飲管、軟木刀叉替代品質素一般、成本高昂,廣惹各方批評。
然而,無論出於食店紛紛額外收費轉嫁成本,還是消費者想深一層,發現並無真正需要,或者不喜歡代替品,環保署整合的數據顯示,多達8成連鎖食肆的外賣客已不再索取餐具。這正正近似當年膠袋徵費,抱怨過後,一部分市民終究慢慢養成新習慣,自備購物袋。
現時只有個別即棄膠品批發商因錯估需求,仍有大量存貨,餐飲聯業協會指出,整個前線業界已差不多為首階段走塑準備好;環團綠領行動近月實地巡查百餘間餐廳時亦發現,膠飲管、膠膜預封飲料「違規」個案較多之外,堂食用的膠匙、碟、碗、刀及叉,幾乎被完全淘汰。
善用回收網絡 教導清洗再造
不過,正如綠領行動所強調,就算當局廣泛在堂食或外賣禁用單次膠品,獨立地推行,實際上只是純粹將棄置物料,由塑膠轉變為紙、木或竹。
雖然籌謀多年的垃圾徵費礙於種種原因最終未有實施,港府上下一再強調,今年整體回收量、特別是家居廚餘大幅上升。隨著新一份施政報告承諾,將公共回收物收集點提升逾半至800個,又準備在公共屋邨內設立「自助回收站」或智能回收設施,當局也應加碼宣傳教育,公眾不得已取用即棄器具時,有哪些簡單洗刷後有機會再造,出一分力略減堆填區壓力。
環境局下周將舉辦國際環保博覽及亞洲環保會議,全城今後能否自行研發或從外引入更勝塑膠的永續物料──價格相宜、耐熱保溫,又能輕易回收或降解,相信是當局立下決心重新敲定走塑第二階段時間表(包括全面禁制即棄膠容器及蓋子)的一個關鍵。
當然,從資源運用和解決污染角度來看,源頭減廢肯定才是最能治本的上策。經過走塑新規例的短暫「薰陶」,看來更多市民同意吃雲吞麵有了筷子,未必要用匙羹;喝罐裝汽水,飲管也是可有可無,如今才能有約3成食肆不再提供外賣餐具。
自備由易到難 壯大租借網絡
住宅也好,辦公室也好,積存的即棄塑膠餐具、糖包等每每不計其數,各大外賣平台、食肆要是預設不派送任何餐具,實不難促使大眾省用減廢,花點工夫轉用自備的重覆使用食具。
相較輕便的刀叉勺,要鼓勵大眾自攜杯子、以至餐盒,必然更困難,商家顧慮大概亦更多。即使外賣停用膠杯、膠盒刻下暫未有期,走塑首階段經驗已反映,實際成本或阻力未必如最初想像般嚴峻,只要環保當局及早做好規劃準備,從與企業研究酌量減費支持,到支持租借餐具網絡成長,相信都有利破除長年陳弊,促成環保減廢的新文化。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