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4/09/2015

打匯率戰,不可取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破天荒地,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影響了美國聯儲的利率走勢。雖然美國聯儲表示,不急於對是否在九月份啟動加息下結論,不過市場已經認定聯儲策劃一年半的加息計劃有很大可能被延後。導致美國貨幣當局改變其政策節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11日突如其來的貶值舉動以及由此觸發的全球性市場動盪,對此聯儲毫不諱言。此時此刻的中國因素,比美國的通脹、增長更令美國貨幣政策決策者感到難以拿捏風險尺度,隱約地感受到全球系統性風險。

 

  人民銀行為什麼在那個時點突然採取行動?眾說紛紜,不過商務部是唯一出來公開歡迎人民幣貶值的政府部門,聯想到之前幾天公佈的奇差的出口數據,相信刺激出口一定是貶值背後的動機之一。歷經多年的持續升值和勞工成本的暴漲,中國出口的國際競爭能力持續下降,而人民幣近來隨著美元一路升值,其實際匯率在貶值前,已經超過歷史平均水平兩個標準方差,所以通過匯率貶值,讓出口業得到喘息的機會是一個很合理的政策意向。從央行的佈局和初期言論看,當時計劃的貶值幅度恐怕不止4-5%,只是中國貶值所帶來的市場衝擊波,波及之廣、震撼之深,遠遠超乎決策者的預期,全球壓力之大、政治反彈之迅速,也遠遠超乎決策者的預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下調三日之後便嘎然而止。

 

  不過,世界銀行最新一篇研究文章,應該讓中國政策決策者失望了。在Depreciation without exports?(沒帶來出口的貶值)的標題下,世界銀行認為由於生產產業鏈日益垂直延伸,一個國家的匯率貶值對最終產品價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小,由此帶來的出口好處越來越不明顯。

 

  舉例說,一個蘋果手機中有上百個部件與生產環節,由十餘個國家參與完成生產過程。一個國家的匯率貶值,對於提高蘋果手機的價格優勢並不明顯,至於蘋果公司願不願意降價更是另外一回事情。蘋果手機最終不降價,中國匯率貶值對參與蘋果手機製造過程的供應商、組裝商的幫助便不大。由於生產的全球化分佈,一個國家試圖通過匯率貶值攫取出口競爭力的能力自然打上折扣。當然此論一般適用於匯率的些微貶值,如果真的匯率暴貶20%,出口商在價格競爭力和利潤率上還是可以得到明顯實惠的。

 

  的確,如今的全球生產格局與四十年前大不相同,生產鏈早已橫跨不同國家,生產對匯率的彈性變得越來越小。用八十年代美國逼迫日圓升值來解決汽車競爭問題的眼光,來看待今天的匯率戰其實是不合時宜的。當年日本汽車繞開匯率困擾的做法,恰恰是拉長生產鏈,將汽車廠建在美國境內。

 

  匯率貶值無法帶來出口競爭優勢的第二個原因是,一個國家貶值,觸發其他國家跟風一齊貶。人民幣對美元貶值4%,多數新興國家比人民幣貶得更多,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匯率戰的故事廣為各國所知,中國人民銀行調整中間價的話音未落,其他國家已經紛紛跟風了,結果各國誰也沒有得到貶值所帶來的市場份額,只是讓美國人買到更便宜的產品。

 

  香港在九十年代曾經有一部叫《嫁個有錢人》的電影。鄭秀文扮演貧家女,一心想烏雞變鳳凰,傾其所有買了一張頭等艙機票,希望可以在飛機上遇見「高富帥」。她真的遇見了任賢齊扮演的有錢英俊男子,兩人在歐洲度過了甜蜜的假期。歸途上她才發現,任賢齊也是窮小子,也同樣傾其所有買了頭等艙機票,希望遇到「白富美」。其實全球貿易也是類似的故事。全球的需求是一定的,一國貶值所帶來的好處是以鄰為壑的偷盜行為,如果所有國家一起貶值,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中得到出口好處的。匯率貶值,從全球角度上看,是重商主義投機取巧之舉,到頭來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刻意貨幣貶值,是不是零和遊戲?筆者認為是負和遊戲。因為匯率貶值,往往觸發資金流出,帶動進一步的貶值,甚至帶來金融穩定上的風險。同時匯率政策由經濟基本面主導,轉為政府政策主導,資源配置失調,政策透明度下降,風險溢價上升。參與匯率戰,損人未必利己;至多短期得手,長遠還是利空。如果國家沒有處在危急狀態,這劑猛藥還是少用為好。

 

  與其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無論出口還是工業生產,筆者認為創意為先,生產力為綱,成本為要。脫離這三條,認為貶值可以救經濟者,實為捨本逐末。幾年來,中國出口在慢慢擺脫依靠低人力成本、無視高環境污染的舊模式,走出產品升級的道路。看看中國手機、中國機械、中國電機、中國汽車這幾年的所取得的成就,不能說出口業一團糟糕。尤其在中國已經出現人口結構拐點,低端製造業勞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適當地放棄部分低端製造業,是合理的、無可避免的。

 

  與其加入貨幣戰,不如做好產業升級換代。無論產品升級還是經濟轉型,社會都需要承受陣痛,不過那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本文原載於財訊雜誌,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