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2015
偽ABC無處不在 網民揶揄造作 (晴報)
「偽ABC」是近年網絡潮語,多數形容港女愛打扮成American-born Chinese。有網民在討論區數算身邊不少人化身「假竹昇」,說話模仿洋人口音、扮唔識中文等。心理學家指,受崇洋意識影響,部分人或有感舉止西化,感覺「高級啲」。
早前有網民在討論區揶揄身邊朋友愛扮ABC,例如在港土生土長的八十後去澳洲工作假期一年,回港後聲稱太久沒看中文書,竟說「唔係好識睇(中文)」。亦有網民說,朋友到外國讀書一年,返港後竟不懂用中文叫「雪碧」汽水,令人覺得造作。
每日看BBC仿英國口音
另有網民指,有朋友去外國僅一個暑假,打扮即變得「ABC」,例如頭髮九一分界,愛以熱褲襯小背心,不時說「I can't believe it」、「come on」及「you know」,說話中英夾雜,更刻意扮外國人口音。
八十後Shirley指,曾有位土生土長女性朋友,特意每日看BBC新聞,模仿外國口音,目的是希望令人刮目相看。「即使是中學時自修堂,她也會挑英文小說及雜誌看,看不明白不要緊,最重要是畀人知她睇緊英文!」
回歸後部分港人仍崇洋
葉欣
年半前因一幅「偽ABC少女打扮」解構圖,在網上竄紅的90後插畫師葉欣笑說,靈感源於當時中環的時裝名店A&F開幕,吸引不少港女聞風而至引起騷動,令港女崇洋及扮ABC的話題在坊間大熱。「見到愈來愈多女仔喜歡仿傚ABC,例如說話中英夾雜,扮到英文好勁,但跟外國人對話又會膽怯。去到蘭桂坊專埋鬼佬堆,最鍾意flirt(調情)嚟flirt去。」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坦言,世界科技及潮流大多由西方帶起,部分年輕人有崇洋心態,希望藉著模仿洋人而提升形象。「譬如英文講得流利,個性及外形打扮西化,感覺好似高級及型格啲!」她又指香港曾是殖民地,雖然回歸多年,但部分市民的崇洋意識形態仍存在。
批評別人虛偽 或因自身能力未及
在部分討論區,偽ABC及扮竹昇幾乎是莫須有的崇洋罪名,容易被網民群起攻擊。港大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丘梓勤指,無論假竹昇或偽ABC,只是個人在社會及職場,以面具表現自己而已。他認為偽ABC能引起網絡關注,是因為在英語霸權底下,部分人因自身能力未及而遭排擠,因而作出反抗。
他說:「要做ABC及竹昇,家庭背景及經濟能力需有一定門檻,並非人人可做到。當某些人做唔到,或會提出別人是假冒的論調。」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生死教育 | 禮儀師分享對生死的看法,修復遺體同時其實是修復家屬心靈►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