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2014

《十億民工進城來》中國未來興衰關鍵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決定中國未來興衰的關鍵在哪裏?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的《中國經濟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總編輯Tom Miller說,就在城鎮化!

 

  Tom Miller有個中文名:唐米樂,他是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碩士,做過《南華早報》駐中國記者,又在北京語言大學與中國中央戲劇學院學習中文。他目前與妻子與兩個子女住在北京。他最近出了一本書:《China’s Urban Billion》,中譯本新近在台灣出版,書名是《十億民工進城來》,副題是「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如何改造中國?」。他指出中國最主要的發展特點,就是城鎮化!中國的危機、希望和興衰關鍵,也看能否克服城鎮化的問題。

 

城鎮化,中國必走的路

 

  中國在21世紀的最初十年,都市人口增加了兩億,到2030之前,中國還會有三億農民走向城市,屆時,中國城市人口將高達十億,地球上每八個人就有一個住在中國城市裏。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城市移動是一個自然現象,也是中國的政策目標。

 

  對個人來說,城市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舒適的現代化生活、與更新潮的娛樂與消費。在本書中,作者以2010年的重慶為例,城市居民的可消費金額是農民的三倍,差距高達一萬三千人民幣。

 

  這也是從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至今,五億中國農民選擇進入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謀生的主因。可悲的是,僵化、嚴厲的戶口制度逼使他們只能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在城市裏享有醫療保險或退休福利的民工不到20%;他們的子女能唸公立學校的人數不到40%。但是,他們還是前仆後繼地來到現代化城市,只因為這裏收入更高……

 

  唐米樂指出,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也是中國政府樂見的現象,並名之為「城鎮化」。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就任記者會上就說,「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願望。」

 

  儘管媒體都大幅報導城市人口太多,交通癱瘓與空氣污染,且過度的城市投資已經造成諸如鄂爾多斯「鬼城」等泡沫經濟的前兆,然而,中國政府認為城市人口還不夠!其背後的策略考量是:中國只有全球7%的可耕地,卻得養活全人類20%的人口。為了提高農地使用效率,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繼續將兩億五千萬農民移入城市,將城鎮化比率推升到65%以上,使城市人口達到十億。這樣,中國每戶農家的耕地將增加到一公頃。根據日本與台灣的經驗,每農家有一公頃耕地是經濟起飛的先決條件。

 

城鎮化的危機

 

  然而,城鎮化工程背後隱含了無數的難題與危機,其中有的已經爆發,譬如:

 

  1. 空氣污染:符合WHO所訂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標準的中國城市不到20%。

 

  2. 交通堵塞:北京已有五百萬輛私人轎車,北京人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全球第一。

 

  3. 投資氾濫與城市的無限度擴張:在1980至2010年間,中國城市新區擴大三倍有餘,但同期間城市人口只增加了120%。

 

  4. 工業區擠壓住宅區導致的房價飆漲:在2006至2008年間,工業用地佔了所有新城市建設用地的45%,住宅用地卻只佔20%。

 

  還有不少尚未爆發,但已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潛伏危機。譬如,地方城市為了加速開發以催高經濟數據(這是在中國官場升官的重要指標),經常過度借款、盲目投資,中國銀行業的壞帳總額很可能將於2014年達到兩萬億人民幣……

 

  城鎮化的所有危機與弊病當中,最怵目驚心、駭人聽聞的還是土地兼併的問題。無論是為了私利還是公益,中國地方政府為了建設城市常常無情地驅離在地農民。作者指出,自地方政府於1990年代開始收購農地以來,每年有約二十萬公頃土地遭徵收,已有四千萬到五千萬農民失去土地。2011年十二月在廣東烏坎村爆發的官民衝突,就是在這背景下誕生的……

 

  從土地問題切入,我們進一步看到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核心問題:財產權。西方觀察家與中國的改革派人士無不極力呼籲賦予老百姓更完整的財產權保障,讓老百姓能夠自由地買賣他們的土地財產,才能避免官員的剝削。然而,另一批同樣關懷底層民眾福祉的社會學者卻擔心,在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安全網之前,鼓勵老百姓自由買賣土地只會陷民於水火之中,並合理化了奸商與貪官對農民的欺詐……

 

  另一方面,對於「鬼城」的出現,儘管吳敬璉、陳志武等中國權威經濟學家都已憂心忡忡地指出,這象徵了投資氾濫的中國經濟即將出現泡沫,唐米樂卻大膽斷言,以中國人口規模之巨、城市住房需求之殷,「鬼城」現象只會是暫時的。唐米樂估計,中國的住房根本建得太少,「大約還短缺七千萬個單位。」

 

城鎮化,是造福人民?

 

  中國城鎮化會帶來中國發展的商機,據估計,因為城市人的收入與消費均是農村人的三至四倍,中國城鎮化將可以帶來二十萬億人民幣的商機。因此,李克強說,「城鎮化不僅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直接作用還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

 

  但前面提到的危機如果拖延不解決,就會造成難以補救的後果,包括:

 

  ‧城市土地利用失衡引發房價飆漲。

 

  ‧巨量人口與車輛將癱瘓城市交通。

 

  ‧中國經濟因農村消費不足而停滯。

 

  ‧肆意擴張的城市將併吞中國有限的耕地。

 

  ‧官商勾結土地兼併造成百萬農民流離失所。

 

  ‧空氣污染瀰漫人口超過百萬、千萬的大城。

 

  ‧無數外觀毫無美感、樣式千篇一律的冰冷城市。

 

  ‧僵化的戶口制度導致極度的社會不公與階級歧視。

 

  ‧地方政府因為無力承擔城市居民的社會福利而破產。

 

  一個富裕而穩定的中國城市中產階級,將會是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穩定力量,但一個個破產、騷亂、擠滿憤怒的失業人口的中國城市,將是人類的災難。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曾說,「21世紀主導人類未來的最重要發展有兩項,一是美國的科技創新,二是中國的城鎮化。」

 

  中國的農村與城市,農民、民工與都市人口究竟何去何從?這對香港和世界,是一個威脅還是機會?這仍然是未知之數。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十億民工進城來: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如何改造中國?》

作者:唐米樂

由 麥田出版社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