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2023
基辛格訪華的象徵意義與效果
剛過百歲生日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上週訪問北京,受到中國高層非常熱情的接待。中國官媒高調報導他在北京的主要活動,尤其是釣魚臺國賓館的那場小範圍宴會,令人感覺北京在感謝「老朋友」之餘,希望見到美國領導人能像基辛格那樣,在對華政策上持積極態度。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所說,『美國對華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式的政治勇氣』。
但美國官方的反應比較低調,稱基辛格是以私人身份訪華,似乎是想說「並不在意他去北京訪問」,但同時又對基辛格在北京受到的禮遇有點「吃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說,「一位美國普通公民能見到(中國)國防部長並與之溝通,而美國政府卻做不到,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照片說明: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社交媒體發布的照片顯示,基辛格在京期間曾前往美國駐華使館會晤美國外交官。)這是美國大使在推特上的照片截圖
作為昔日的「超級外交家」,基辛格此行能為穩定中美雙邊關係做些什麼?中方有必要通過基辛格向拜登政府傳遞信息嗎?
雙邊溝通無需「傳話」
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為基辛格帶來名利與喝彩,他的首次中國之行更被寫進教科書,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取得的這些成就後人無法複制。尼克松總統的信任與支持讓基辛格能以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身份『獨往獨來』,展開秘密外交和穿梭外交,令本應在國際事務中代表美國的國務卿羅傑斯大權旁落,慘到無緣參加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歷史性會晤。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特殊國際環境是尼克松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礎,聯手中國對抗蘇聯是最經典的範例,而當時相對落後的交通條件和通訊手段也為基辛格開展秘密外交創造了條件。今天,加密的遠程視像對話足以讓遠隔萬里的兩國領導人坦誠交流,只需雙方都有對話的意願。
事實上,中方認為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一步,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的對華認知存在謬誤,也就是美方對華政策的出發點錯了。中國外交部去年6月19日曾發表題為《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的長文,批評美國政客『抹黑中國內外政策,試圖發起對華全面遏制打壓』,並詳細列舉了21個謬誤,逐一用事實真相予以批駁。
拜登政府並不認為美方出現認知謬誤,反而強調針對中國的各種制裁及高科技出口限制都是維護美國國家安全的合理舉措,今後還會因應需要再推出更多類似措施。可見,雙方在根本問題上的認知差異是導致中美關係呈螺旋式下降的主因,而各自對國內政治的考量也壓縮了可能做出讓步的空間,令僵局至今難以打破,這不是靠『智者』傳話可以解決的。儘管基辛格的北京之行的確具有象徵意義,但其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
客觀報導促成會面
基辛格離開政府後,先後出版了多本回憶錄和論述外交關係的巨著,同時還經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諮詢公司。他先後訪華超過一百次,會晤了中國不同時期的領導人和各界精英,加強了在中國的人脈關係,促進了自己公司的業務發展,因此有美國人說他長期『吃中國飯』。
1994年我開始在紐約任香港大公報駐美首席記者,曾想就中美關係問題採訪基辛格,但與他的秘書聯繫多次都未成功,直到1999年5月15日才有機會與基辛格做了一次類似『背景吹風』的面對面交談,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的環境是美軍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提出的四項合理要求敷衍了事,美國輿論紛紛譴責中國學生在北京美國大使館外的抗議活動,而在電視上發表此類言論的就包括基辛格等知名人士。他當時說,『我首先要強調,我認為中國的行為太過分了,是不可以接受的』,『我想我們應該停止道歉,我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是一個意外。我相信這是一個意外,對這件事我們沒有甚麼更多可做的了』。
我寫的報導引述了基辛格的原話,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美國的輿論氛圍。可能是這一報導引起了『老朋友』的注意,一位香港商界人士很快便與大公報高層聯繫。後來基辛格邀請我和另外兩位中國內地媒體駐紐約的記者到他在曼哈頓的家中會面,交談了一個多小時並合影留念(見下圖)。那天是星期六,我們交談結束後見到來自洛杉磯的基辛格兒子大衛。『他來自荷里活(好萊塢)』,基辛格介紹兒子時面露微笑。
這是1999年我與基辛格的合影
那次的經歷讓我意識到,基辛格很重視新聞媒體有關他本人的報導,更在意自己在中國的形象,因為這對他太重要了。為了實際利益,他不介意會見任何人,包括默默無聞的中文報紙記者。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