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善待孩子背後—教他們學會感恩

善待孩子背後—教他們學會感恩

張逸
逸趣談Teen

  農曆新年後是轉工旺季,每當我收到同工的辭職信時雖然感到遺憾,但仍祝願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最近收到一封新入職同事的辭職通知,而其中一項離職理由的描述卻令我感到欣慰:「宿生亦有表現出職員對他們好或給予他們好東西是應份的」。原來同工因為宿生視同工對他們的「好』太理所當然而感到失落。看罷我忍不住寫了一封電郵鼓勵這位同工:「我在兒童及青少年界別服務近二十年,只是偶爾會有服務使用者覺得我對他們好。你在短時間內能令宿生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好,已經很不容易,給你一個『讚』﹗」

 

  要年輕人懂得感恩,首先他們要感到這是「恩」,即是宿生所指的「好」。由於宿生的成長背景及家庭因素,他們對外人的戒心很重,更不容易接受到外界對他們的關愛。不只我們的宿生如此,許多社福機構的服務對象亦然,他們可能來自低收入家庭、弱勢社群,甚至身體上有殘疾,他們普遍視外界對他們的好為同情,甚至是施捨,因此不易產生「感激」、「感謝」之類的情緒,就好像從前有善長捐贈月餅,因沒有詢問宿生的意願而只捐贈單一款口味月餅,讓一些極端的宿生以為那些月餅是剩餘的施捨而出現反感的情緒,一件美事竟成為憾事。

 

  又或許出現另一種情況。服務使用者認為我們是社福機構,固然要對他們好。然而,如果同工只是按本子辦事,宿生可不會感到關愛而覺得對他們好。而且我們的常額資助有限,往往只足夠提供他們的基本需要,我們想提供更廣及更深入的服務便需要自行籌款或尋找贊助者,一切均得來不易。因此宿生能在短時間內感受到同工對他們好已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

 

  至於要他們學會感恩,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需要先知道這個「好」並非出於責任,也不是出於資源過盛,而是很單純的、沒有任何目的地想對他們好。當他們知道這種好並不是理所當然時,他們便不會以理所當然的態度對待,那已是感恩的開始。

 

  另一個情況是因為青年人家境優渥,所擁有的得來太易,不懂珍惜,「感恩」對他們而言同樣陌生。父母應該在提供所需時,也讓他們知道這些並不是白白地得來,乃透過勞力及機遇才能得到;且在自己富足之時,也要知道社會有一群有需要的人要幫助。因此,許多學校和父母都會培養孩子自小時已做義工及捐贈。回饋社會,也是感恩的一種方式。儘管我們的宿生在某程度而言也屬於資源匱乏的一群,我們也會安排他們去長者中心和其他的慈善團體進行義工服務。(順帶一提,我機構將於六月十五日舉行全港賣旗日,除了宿生會幫忙外,大家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登記作賣旗義工以出一分力。)

 

https://forms.gle/X24m8BXEPoT8SxDU8

 

善待孩子背後—教他們學會感恩

(由作者提供)

 

  在社福界服務,圖的並不是服務對象的一句「多謝」。但既然宿生在院舍居住,而我們正正是擔當着家長的角色,便有責任將宿生教好,讓他們行事為人有合宜的教養。教他們學會感恩便是其中一種責任。

 

  儘管這位同工將會離職,然而宿生給予她的肯定已足以讓我歡迎她隨時回來。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