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轉季注意】秋天小心生蛇!睇症狀分肝膽、脾胃濕熱、氣滯血瘀三大證型(附清熱食療)

【轉季注意】秋天小心生蛇!睇症狀分肝膽、脾胃濕熱、氣滯血瘀三大證型(附清熱食療)

中醫話

  進入深秋,天氣涼爽,糧食豐收的同時,也為很多疾病的蘊釀和滋生提供了優厚便利條件,尤其是皮膚病。

 

  由於天時和人體陰陽轉化的改變,此時機體不但要適應自然氣候變冷,也要應付內在環境的調節,忙得不可開交,稍不留神便讓皮膚病找上門,而「生蛇」正正是其中一個不速之客。今次請來中醫皮膚專家温愛詩博士為大家解構一下!

 

帶狀皰疹俗稱「生蛇」

 

  温博士指「帶狀皰疹」俗稱「生蛇」,相信不少人曾聽過坊間流傳生蛇圍繞身體一圈便會死。其實傳言在醫學上並無根據,純屬無稽之談。更有人認為帶狀皰疹具有傳染性,其實病例中本病的傳染性極低,一般由於自身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潛伏或殘留在身體內神經末梢,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它便現身突襲!

 

温愛詩博士為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嶺南皮膚病流派傳人。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醫(針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皮膚科)。温博士崇尚『藥食互補』、『寓養於食』,帶領極緻品味美食養生新潮流。(圖片由作者提供)

 

  温博士表示,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主要出現急性皮膚帶狀皰疹,伴劇烈的神經痛為特徵。皰疹多發於腰、胸及腹部;發病後的1至3日內,患處皮膚出現不規則紅斑,繼而成為密集式丘疱疹,迅速變成粟粒大小的透明清澈水皰,周邊紅暈,2至5日內水皰由透明變得渾濁,慢慢乾涸結痂。患者應把握黃金72小時內及早求醫,不但能加快痊癒,最重要是減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儘管痊癒後一般不留疤痕,亦不可忽視其嚴重性,若皰疹發生在眼或耳,有機會損害視力或聽覺,絕不可掉以輕心!

 

 

 中醫學名「蛇串瘡」、「纏腰火丹」

 

  帶狀皰疹屬中醫學「蛇串瘡」、「纏腰火丹」等範疇。《臨證指南醫案》:「蓋久病必入於絡,絡中氣血,虛實寒熱,稍有留邪,皆能致痛」。中醫學認為生蛇病因可分為外因、內因。外因主要為邪毒侵襲,濕、熱、風、火鬱於臟腑,經絡受阻而成;內因多由情志內傷,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膽經外發而成;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外溢肌膚,感受外邪,搏結化毒而發。正虛是發病的基礎,成為濕熱毒邪入侵的條件。若正氣不足,濕毒蘊蒸,經絡失疏,致使氣滯血瘀,則常遺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臨床稱「帶狀 皰疹後遺神經痛」。臨床常見有以下三種分型及治則:

 

1. 肝膽濕熱型

症狀:皮損見紅斑,水皰明顯,主要發於肝膽經脈循行的部位。患處疼痛及灼熱,伴有口苦咽乾,煩渴胃呆,小便黃赤,大便乾結或稀爛不暢,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2. 脾胃濕熱型

症狀:皮疹見水皰數量多,皰璧較鬆弛,易破,糜爛滲液。主要發生於腹部及下肢,疼痛較肝膽濕熱型輕。伴有口渴不欲飲,胃納減退,腹脹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緩或滑。

 

3. 氣滯血瘀型

症狀:皰疹基底瘀紅,血皰或皰疹大部分已消退或已結痂脫落,但患處仍疼痛不止。伴精神疲倦、失眠、煩躁、舌質暗紫、苔白、脈弦。

 

食療推介1:清肝利膽花草茶

材料:金銀花10克、野菊花5克、夏枯草10克、龍膽草6克、炒黃芩5克、生地 5克、赤芍6克、甘草3克

製法:先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浸15分鐘後用大火煲滾,轉用慢火煲20分鐘即可,可加入適量白糖調味

功效:清熱平肝,解毒涼血

 

(圖片由作者提供)

 

食療推介2:祛瘀化濕飲

材料:土茯苓15克、生薏米15克、綿茵陳10克、雞蛋花5克、木棉花5克、赤芍 6克、茜草根 5克

製法:先將所有材料洗淨,共入煲內,加適量清水,浸15分鐘後用大火煲滾,轉用慢火煲30分鐘即可,可加入適量白糖調味

功效:祛濕清熱,活血祛瘀

 

註:以上食療建議屬於驗方,個别患者病情及體質不同,最好先諮詢中醫師後服用為佳。

 

注意飲食作息平衡助防禦

 

  飲食調護方面,患者應禁煙、酒類、咖啡類;忌辛辣及刺激性及會生熱動火的食物,如胡椒、韭菜、葱、薑、蒜、辣椒等,以免影響病情康復;並戒發物,如牛、羊、螃蟹、蛋等,這些食物會使皮疹增多,加劇瘙癢,加重病情。飲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為主,多吃一些清肝祛濕的食物;注意充足睡眠休息,配合適當運動,保持心境開朗,避免生氣動怒,會加快康復。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