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1
沒毒的河豚還吃不吃?
河豚,學名河魨,也就是廣東人俗稱的雞泡魚,品種繁多且廣泛生長在各鹹淡水域中。河豚最著名的特色莫過於膨脹身體的能力、極度的鮮美和其致命的毒性。藏羚羊因為身上的「軟黃金」沙圖什絨毛(Shatoosh)而招來殺身之禍,不少老饕倒也甘願為了一嘗河豚的鮮味而以身犯險,是故自古以來就有「拼死吃河豚」一說。上海市水產研究所成功培育出完全不帶毒的主要河豚品種「暗紋東方豚」,卻未必能解除「奮不顧身」的饕客們的潛在危險。
說到河豚就不能不提其毒性,也不能不歎其美味。河豚的皮、肝、心臟、生殖系統、血和魚子都帶有一種神經毒素,稱為河豚毒素。這種劇毒與被稱世界上最毒生物--藍環八爪魚的毒屬於同類。毒性強度約為山埃(氰化物)的一千多倍,就算在高溫煮食的過程中也不會被分解,中毒者會因肌肉麻痹而窒息死亡。一條河豚所含的毒素就可以毒死三十多個成年人,而且沒有直接的解毒藥。早在唐朝我國的醫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就稱河豚毒:「入口爛舌,入腹瀾腸,無藥可救」,足見其毒性早為人類所察覺。
可是河豚又鮮美無比,好得令人情願拼命品其味,也在所不惜。很多人都道是只有日本人才嗜河豚,其實不然。儘管傳統儒家思想教導我們「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是國人在吃方面同樣具有拼死的精神。河豚、刀魚和鰣魚並列「長江三鮮」,特別受東吳地區的百姓喜愛。以書畫文采見稱的文豪蘇子瞻就曾為河豚留下「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贊詠,又慨歎品嚐河豚美味 「值那一死」。
就是「值那一死」的感悟,使河豚成為日本一個公眾健康問題。雖然日本人在吃河豚方面無疑很有講究,要有專門執照的廚師處理烹飪,以減低中毒的機會,但還是常常有人食用河豚中毒的個案。令人哭笑不得的卻是,不少日本人對河豚的癡迷發展到有些「玩命」的地步,偏偏愛好其最劇毒的部分——河豚肝。
1975年日本傳奇歌舞伎演員守田俊郎連續食用四份河豚肝中毒身亡後,政府便下令禁止食用河豚肝,但仍是禁而不止。記得多年前,讀蔡瀾先生的一本書,其中提到日本食店只會做河豚肝給老主顧吃。廚師會把剖出的河豚肝放在自來水龍頭下長時間沖水,再切下指甲大小的一塊河豚肝給食客品嘗。河豚肝入口會有點麻麻的感覺,特別肥美。
上海培養出無毒的河豚,對人們的健康隱憂算是減低了,相信普羅大眾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一嘗河豚的鮮美,可是無毒的河豚卻不一定能夠滿足老饕們的腸胃。河豚的美味本來就不光是本身的鮮美,還因為有「拼死一嘗」帶來的快感。
人總是犯賤的,容易到手的就不是最好的。古人就有道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一言點破其中緣由。可見在將來,有了無毒的河豚品種,拼死吃「有毒」河豚的壯士還是會絡繹不絕的。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