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7
十元變一萬的神話 (下)
上回講到白副教授的天價畫作引起了行內人士的不解和質疑,我們不得不懷著對白先生的好奇之心,嘗試從另外一些的角度去更全面地瞭解一下這位元畫家及其作品。
根據一項歷年拍賣價格的統計資料,白先生的656件拍品中,成交作品327件,流拍率也不過百分之五十左右。2006年,一幅四平方尺的作品《戈壁駝鈴》以68,200元人民幣成交,每尺平均價折合約17,000元人民幣;2007年10.8尺的作品《巍巍太行》拍出了14.56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合每尺約13,480元人民幣。不過在金融風暴期間,白先生的一幅作品《黃河畔》受屈,以每尺125元人民幣的超低價拍出,白氏作品的尺價總體也在17,000人民幣以下。
可是歷經上文提及證券化的作品《燕賽秋》,總價值在高峰時達到9,250萬人民幣,即每尺886,800元人民幣的天價,這使人十分疑惑是甚麼因素令該畫家的作品霎時升值百倍,貴得比我們曾經以為是全國最貴的東西——地皮還貴?
峰回路轉,三月底白庚延副教授的一幅小型作品《殘荷圖》,拍出了13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合每尺58萬元人民幣。此時,不少「有識之士」終於跳出來呐喊:「看!小型作品每尺都賣到58萬了,那《燕賽秋》每尺才88萬人民幣,也算相當合理嘛!」某電視台在黃金時段的專題節目高調批駁這種辯解,一口咬定有人士利用證券化的作品推高拍賣行市場中作品的價格。
「刻薄鬼們」定然會想:「如果我是《燕賽秋》的莊家,就花高價買個小型作品回來,把作品的每尺價格「合理化」,回頭《燕賽秋》證券每股升1元,就不知道可以多賺多少了。如果要賺到盡,那乾脆找朋友幫個忙,把家裏堆的白先生作品隨便挑一幅到拍賣行去拍賣,在拍賣時把價格抬高,再自己買回來。前後不就花點佣金嗎?其他一分錢也不用花!誰會本末倒置,傻得去花幾百萬炒高《燕賽秋》的證券,再賺拍賣行裏那區區的幾十萬呢?」
「刻薄鬼們」的看法看似有理,但該電視台的權威「光環」總使人難以質疑它的謬誤。直到最近聽前總理朱鎔基說:每天都看那電視台——看它胡說些甚麼! 我才恍然大悟,「刻薄鬼們」的看法或許才是對的。按照「刻薄鬼們」的邏輯,那廣大股巿散戶的高風險投資,就成為了博彩的同名詞,兩者可以交替使用。如此,我們不妨以下列的文字收尾。
在香港逢年過節,「六合彩」必然加大彩池,如果獨得頭獎,港元獎金動輒數以千萬,吸引大量市民懷「以小博大」的心態,進行「小刀鋸大樹」式的「投資」。一人有一個夢想,參與「高風險投資」買個「一本萬利」發財的希望也絕不為過。現在好了,各位讀者如果厭倦了彩票形式的「高風險投資」,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除了《燕賽秋》,還提供白先生其他作品如《黃河咆嘯》和天然彩色鑽石等的「博彩」項目。除了將整體證券價值比同類的標的物推高數十倍外,也不失為試試運氣的另類「博彩」選擇。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