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2017
善用盈餘 覓地建屋
港府公布財政預算案,各方利益團體如常替市民爭取用盈餘「派糖」。其實,盈餘主要來自地價收入,若用該部分收入來解決因政府「高地價政策」所導致的居住和房屋等社會問題,消除市民的「痛點」,才算是公平而治本的紓困措施。
既然財政年年盈餘,更應加快興建公營房屋。
與港府歷來豐厚收入導致有盈餘的情況一樣,今個財政年度逾千億元的地價收入仍是盈餘的主要來源。回顧2003/04年度財政赤字嚴重,就正因為前一年11月宣布停止賣地一年,令全年地價收入較原來預算少近140億元,導致非經常收入大幅下跌,可見賣地收益理想與政府財政盈餘關係之密切。
地價急升,港中產及基層市民可謂承受了「高地價」所帶來的痛苦,也付出沉重代價︰想置業者買不到樓;已置業者供貴樓;沒有能力置業者捱貴租、住「劏房」,總之全港小業主和租客都要住貴樓。即使財政預算案可撥款補貼租金,不但引起不公平,也白白益了放租的業主,對炒賣房屋,推波助瀾;即使政府寬免差餉,但以今日急升的樓價計算,還不及業主叫價,買家還價的一個價位。
既然今時暫難改變高地價政策這把「要有盈餘,就要捱貴樓」的「雙面刃」所帶來的後果,政府財政盈餘來自地價收入的部分,便好應直接回饋正受居住問題困擾的市民。
要釜底抽薪,紓緩今時這把雙面刃「切割」著市民的痛苦,還要從覓地建屋入手。2017/18年度地價收入有1,010億元,筆者建議最少用500億或以上,積極解決住屋問題。本欄一直倡建「只租不賣」優質公營房屋,這些房屋設計更須預留空間,以配合居民日後老化的身體狀況,設施如走廊預留輪椅位、電梯預留足夠空間放擔架床等,以省卻日後改建、重建對居民帶來的不便和繁複的工程。
以上這類公營房屋可望對今時熾熱樓市起遏抑作用,因租金建議與住戶收入掛勾,一律為收入的25%,與現在供樓人士每月需支付收入30%至55%不等的樓宇按揭或租金比較,可省回不少住屋開支,以儲備作日後置業或改善生活質素。
覓地建公營房屋當然有很大挑戰,因此,與其坐擁主要來自賣地收益的盈餘去「派糖」、派錢,不如多管齊下,積極而強硬地闢地、收地、發展,無論是維港以外填海、嚴格執管「棕地」、市區重建,發展鄉郊綠化地或郊野公園土地等,只要以建公營房屋為主,社會上反對聲音必減弱。
部分環保人士可能不住「劏房」,故未必能理解有人的居住環境如何惡劣,而只求保育蝴蝶、青蛙等的生態環境,不願體恤有港人住板間房,蝸居幾十年的苦況。若政府承諾「借用」綠化、郊野公園地,以發展公營房屋幾十年,待港人住屋問題得以紓緩後,再還社會這些綠化、郊野公園地,大家認為如何?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