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2016
退保非派錢 勿濫用福利
談退休保障,部分人會強調退保、扶貧是兩個概念,但若論財務資源的分配或支援,其實兩者本質相同,同樣需要透過錢,讓它得以可持續推行。今時有人看「退保」是權利,而「扶貧」是需要,其實在有限資源下,都應以「需要」先行。
筆者一直主張推行設有資產審查的退休保障計劃,並不是要逼長者走上末路,而是希望更有需要的長者,不用被生活逼走上末路。
長者退休生活保障問題和庫房水浸,令筆者想起前政府高官鄔勵德(Alec Michael John Wright)。今年已屆104歲高齡的鄔勵德在出任工務司期間,為市民興建大量公營房屋,又提倡獨立廚廁的標準,對港人居住有很大貢獻。鄔勵德於1938年加入政府,至1973年退休,服務35年,但長俸至今已「長」達43年,可謂「有賺」。雖然其他公務員未必有他這麼高壽,但只要比原本估算多活幾年,甚至10年,大家認為政府支出如何?有陰謀論者就指,庫房水浸而政府仍要守財,量入為出,正是要留以千億元計的儲備,支付退休公務員公積金、長俸等。若為政者可以相同思維,對本地長者作出同樣承擔,就真是香港之福。
有人又質疑昨文提及20年後,有200萬長者是「靠嚇」,其實根據統計處去年9月人口推算數字,2014年人口為724萬,至2043年822萬為頂峰,2064年才回落至781萬。人口老化在未來20年最急速,2034年長者比例為30%,即使人口20年不變,18年後,長者人口也有217萬!絕非靠嚇。
若把「退保」視為長者應有的權益,這就像今天長者的$2交通費優惠。即使長者擁豪華轎車,有天他改乘港鐵,他就會樂意用$2優惠;若要求他申報資產,因沒需要,他就未必會去申請,另他又會否自動自覺付全費?似乎又不太可能。今時社會傾向討論所有長者每月收$3,000,一如$2乘車優惠,不太需要的長者生活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了太多,反觀有需要的長者有$3,000或更多,生活就可改變更多。
有錢「送」入口袋,是「著數」,不是公民權利;有需要的長者申請資助,是「需要」。美國有失業救濟金,香港也有熱心人為基層派飯,都是為有需要人士而設,就像問路,向人求助是平常,社會就要有共識,這並不關係到甚麼權利或尊嚴,而是坦誠提出自己的「需要」。開始步向福利社會的香港,不應再容許以尊嚴為藉口的「攞著數」行為。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