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2017
激發科創潛能 實踐「我的志願」
筆者是台灣樂團5月天的粉絲,十分喜歡他們鼓勵追夢的作品。比方說數月前一首作品的MV,講述中年主角回想起兒時成為火箭工程師的夢想,毅然克服重重困難,獨力造起一艘火箭,送上太空。這不禁令筆者反思,為甚麼造火箭或是成為航天工程師,要被描寫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香港重商輕工 成創新屏障
在香港,STEM學科(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收生成績普遍低於商科,畢業後的收入同樣相對輸蝕。香港願意投身科研的人才不多,皆因香港這個認為「金錢掛帥」的社會,安然平坦的「錢」途是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的價值,職位選擇少而薪金偏低的科研工作,實在難有「錢」及「前」途可言。事實上,我們的研究發現,2015年,1250名STEM研究畢業生中,若不包括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只有157人能夠從事同STEM學科相關的行業。而且從事專業、科學及技術活動的人士,月入中位數比起從事金融保險、教育及行政行業的人士,低近20%。
宜從小建立科研興趣
科普課外活動都可以激發科研興趣,政府應該多鼓勵。
政府想要鼓勵更多年青人投身科研創新,就需要為他們從小培養非常濃厚的興趣。團結香港基金上年呈交意見書,建議政府與科技龍頭企業合作,為中學生提供STEM教育資源,從小灌輸科研行業的相關知識,激發他們的科學熱情。有關建議在教育局近日推出諮詢報告上獲支持。我們可借鏡美國經驗,美國太空總處(NASA)會跟學校合作,讓學生從小接觸各式各樣的天文知識,認識火箭的構造和相關的科學原理,不單讓學生感到造火箭和上太空並非遙不可及,更重要是鞏固了他們對天外世界的夢想和興趣,促成他們勇於實現。不可或缺的是,政府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支持創新科技的發展,為一眾對科研創新有興趣的年輕人帶來更多發展機會。而由科技企業向中學生簡介行業相關的工作職位,可讓學生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減低他們對投身科研的不安感,也幫助學生更好規劃自己的生涯。
建立社區夥伴 全方位推動STEM教育
民間的活動同樣重要,例如今年9月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為期9日的「創科博覽2016」,向公眾人士推廣國家的最新科技成就。博覽會獲教育局報告點名肯定,並把團結香港基金列為「推動STEM教育的主要社區夥伴」。這類課外活動都可以達到激發科研興趣的效果,政府應該多鼓勵類似的活動。教育局在諮詢報告中建議在日常接觸方面加強推動STEM教育,發揮創意潛能,筆者認為報告方向正確,希望可以盡早實踐。
激發對科技的熱情和興趣,實踐「我的志願」。
年青一輩對科技的熱情和興趣必須好好被激發,方可擁有追夢的勇氣,將潛能轉化為科創動力。筆者期盼政府盡早推行適宜的政策,好讓成為科學家的願望,不再只停留在作文簿上的「我的志願」。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