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017
公營房屋供應達標無期 土地發展刻不容緩
公屋輪候冊數字以及輪候時間連年創出歷史新高,一般申請個案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已達4.5年,進一步拋離3年上樓承諾。
近月,運輸及房屋局發布了《長遠房屋策略》2016年周年進度報告,一如基金會之前兩份報告所預示,根據現時政府所覓得的土地,公營房屋10年28萬個單位的供應目標實難以達到。按年報指出,即使所有覓得的土地能如期順利推出,亦只能提供2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與10年供應目標落差近4.4萬個單位(表1)。故此,中期房屋供應實在不容樂觀,未來五年(2017/18至2021/22)預計每年落成量為1萬8千9百個單位,因此,要趕上10年28萬的建屋目標,後五年(2022/23至2026/27)需要每年平均建造約3.7萬個單位,即每年平均建屋量要較前五年大增近1倍。在現時建築業勞工短缺及建築工程屢次延誤的環境下,要如期落成新增的建屋規模,情況並不樂觀。
更甚的是,就算政府真的能達成10年建屋目標,公屋輪候情況仍難有改善。假設公屋回收數目、分派予輪候冊的比例,以及非長者一人個案的公屋單位,都與過去6年平均一樣,我們推算,10年後公屋輪候冊數字將由今天的28萬宗申請,大幅上升至55萬宗。即使我們完全撇開包含「大學生甫入學便申請公屋」這類實際迫切性可能相對較低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單看主要是家庭個案的一般申請,有關個案在未來10年預計依然將由今天的16萬宗,增至近20萬宗。
根據年報顯示,房委會已用畢所持有的「熟地」(2),房委會過往6年諮詢區議會的公營房屋項目中,約八成用地並非「熟地」,而非「熟地」一般需時至少7年以上才可完成發展。中短期政府覓地仍需依賴改變土地用途,但規劃署與區議會溝通顯然不足,以致改劃緩慢,因此,政府需大力投入相關人手及資源,以加快改劃進度。
長遠而言,政府應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包括填海及放寬新發展區發展密度,但在現時土地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不應該優先任何一種土地發展方法。另外,政府亦需要把未來的發展計劃做大丶做快、做好,在規劃條件許可下增加發展密度,例如儘快落實修訂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以增加房屋供應等。長遠建立「熟地」儲備,有助香港持續發展,社會各界亦需齊心合力,支持土地開發!
註:(1) 情況只包括居住在臨時建築物、非住宅大廈、分間樓宇及與其他住戶共用的單位之私營房屋住戶。
(2) 「熟地」即已經規劃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土地已完成收回、清拆及地盤平整、並附有適當基建設施的土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