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18
青年「愛回家」,父母生活質素降?
離家自立,往往被看作是年輕人「長大」的一個重要標誌。社會學有關生命歷程(life course)的研究更是把這個重要的變化,與「完成教育」、「工作就業」、「成家立室」及「生兒育女」,並列為「步入成人階段」(transition to adulthood)的關鍵性指標。
然而,近年香港青年與父母同住的比例甚高,並且呈現上升趨勢。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25歲以下的年輕人只與父母同住的比例於2016年高達96%,而25至34歲的男性只與父母同住的比例亦超過6成,這兩個數字均高於2001年的情況(註1)。其實,青年「愛回家」並非香港獨有的現象,近年歐美媒體也關注到社會有類似的情況,尤其是千禧一代愈來愈多回到父母家中居住,他們被稱為「迴力鏢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
當然,與父母同住的青年中相當比例的人仍處於單身,結婚後可能就會搬離父母的居所。但是,時下年青人往往講求個人空間,要私隱和自由,亦明白「相處容易、同住難」,他們為何仍選擇與父母同住?這到底是孝順父母,還是節省生活開支呢?
雖然與父輩相比,香港的80後90後擁有更多機會接受專上教育,但學歷並非全轉化為勞動力市場中的優勢,加上高房價、高租金的壓力,令部分年青人面臨「就業難、置業難」的困境。如果青年「愛回家」是因為經濟上要依賴父母,而父母又「無條件支援」,其中隱藏的問題,就不只在青年本身。
成年子女「回巢啃老」意味著父輩在退休年齡仍要額外負擔子女的開銷。這些增加的家庭開支,容易造成中下階層家庭長者的經濟負擔,影響他們的退休生活。在老齡化日趨嚴重,退休保障制度尚待完善的香港,這個問題就顯得更為嚴重。其實,除了經濟方面,兩代人同住時的溝通相處問題亦不容忽視。英國學者今年發表一份有關歐洲的研究,指出子女「回巢」容易對父母造成壓力,並帶來衝突,令父母的生活質素下降(註2)。
同時,這樣的困境亦讓青年人更審慎考慮結婚、生子的決定,而晚婚及少子化的情況又會加劇社會老齡化的問題。青年「愛回家」,看似個人或家庭的決定,其實隱藏著更大的社會議題。
註:
1)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8)。《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8年版)》,頁352,表10.2 按年齡組別、居住情況及性別劃分的居住於家庭住戶的人數。
2)Tosi, M., & Grundy, E. (2018). Returns home by children and changes in parents’ well-being in Europ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 99-106.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