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18
競爭區域教育樞紐?香港的經驗與反思
根據OECD調查顯示,區域性的學生流動遠高於全球性流動。亞太地區即為一個很好的範例。作為傳統的教育輸出地,近年來亞太區域內的學生流動日益活躍,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內地,無論是否公開宣稱其競爭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決心,均致力於吸引更多學生,以達致或增加財政收入,或扭轉人才流失,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目的。香港作為廣享盛譽的區域教育樞紐,也是各地學習的目標。然而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相對於香港和新加坡,以上所提及的四國仍面臨一些障礙。
第一,香港和新加坡作為舊時的英國殖民地,其英語應用的廣泛度是其他國家及地區相對難以比擬的(在此項上馬來西亞佔有相對優勢,這大概也是為甚麼Professor Knight在其文章中將馬來西亞歸為東亞地區教育樞紐的原因)。有限的英語課程提供阻礙國際學生,以及東亞學生求學的意願,尤其在英語依然是世界通用語言的前提下。
第二,留學生的就業問題。除了招生院校的國際聲譽,學術水平之外,國際學生所考慮的另外一個主要問題即為畢業後就業發展。高等教育,特別是投入不菲的國際高等教育,愈來愈被看作是對未來的投資。然而對於留學生而言,在就讀國就業往往面臨嚴格的簽證限制。此外,就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影響國際學生的選擇。
對於區域教育樞紐,亞太地區依然主要集中在學生樞紐,部分更進一步希望通過培養職業人才或促進留學生就業來轉型成為勞動力樞紐,然而是否可以最終轉化為知識/創新力樞紐,並藉此扭轉西方的教育中心地位,仍需政策制定者及執行者進一步的探討及改進。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