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09
迷信與科學
說香港很現代化,吸收西學有如吃快餐店的快餐那麼簡單,方便快捷;但某些方面,香港卻又顯得相當傳統和保守。舉例來說,如今港人篤信風水、喜歡占卜問卦算命,數不在少,說是迷信,也不見得全然不對。什麼是迷信?對任何知識,沒有采取懷疑的態度,沒有經過批判性的思考,照單全收,便是迷信。
再看香港不少走江湖術士,每年年初,出版了大量流年批命書籍,對來年作出預測,其中不乏信口雌黃,而到每年年終,卻鮮有人對這些預測加以檢測對照,看看有多少兌現?結果這些江湖術士都胡混過關,每年的捧場客照捧如儀,視之為“生神仙”,讓他們財源滾滾。賺個盆滿缽滿。也許人們都懶得思考,不去找出其中錯漏和自相矛盾之處,也不講求可信程度,但求心之所安,因而助長了這種迷信心態。
迷信是一種心態,特別在一個重視科學的現代社會,這是絕不可取的生活取向。但另一方面,這並不等於說,中國傳統的術數,特別是易學,都是迷信。人們對待科學,如果認為它是萬能,什麼都可以解答,等於是迷信科學。
事實上,科學所能提出確證的事物有限,因為人類實在太渺小了,知識有限,若要想知多些,科學只能讓路給玄學。又如在宗教領域,多是科學所鞭長莫及之處,例如上帝是否存在,便不是通過科學求證所得。但宗教信仰可讓人們的心靈獲得慰藉,若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反省而作出的抉擇,就不是迷信。
科學與其說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像傳統術數,是玄學不是科學,玄學的誤差極大,科學的誤差極微。但玄學盡管粗疏,漏洞百出,卻有啟發性。以易學為例,有如學術老火湯,經過幾千年的精制,藏有很多精華,而卜以決疑,所卜出來的每一個卦,不必盡信,卻可當作一個參考架構,疏通思維,提供全方位的視點。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視域,對舊學不妨引入西方科學使之更條理化、清晰化,不會人雲亦雲,盡可能說出一個所以然。像《易經》一書,在古代是一本卜筮書,用今日的術語來說,是一本講預測學的書。《易經》的預測學源於宇宙天體運行的客觀規律;而古人說的“天人合一”,是視宇宙是個大天體,人體是個小宇宙,在這種理論基礎下,可嘗試找出自然現象與生命個體之間的對應關聯。
在西方,預測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形成一門獨立學科,各行各業不斷應用各種預測理論和方法進行社會預測、經濟預測、科學預測、軍事預測等。傳統的易學預測通過占卜所得的卦辭和爻辭試圖作出闡釋;至於西方的預測學,則是由數學上的概率論、數學統計學及其應用構成。這兩種不同的預測,不用勢成水火,卻可融合,中式預測不必斥之為迷信,西式預測也無須標榜科學,兩者可相輔相成,互為發明,讓預測學晉升為未來學,放出異彩。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