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2014

臨死奴隸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白水

    白水

    白水(1948-)廣東南海人,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到中大崇基學院讀哲學,1977年畢業後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學習,修讀新聞從業員課程、翻譯、哲學(美學)。一直停居巴黎。名片上自我介紹:西洋文化史,博物館講解員。 

    Art Walk@Paris

臨死奴隸 L’Esclave mourant

大理石雕塑 高: 2.09米

雕刻家: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1475-1564)

意文原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為教宗尤里烏斯二世(Julius II)陵墓裝飾

1792年革命政府充公,1794放在羅浮宮內

現展藏於羅浮宮德農翼地面層米開朗基羅廳第四室

 

  雖然整個大廊只有兩件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但竟以他的名字為展廳命名,可見羅浮宮多麼看重這件和旁邊的反叛奴隸像。

 

臨死奴隸与反叛奴隷

 

  那是為教宗尤里烏斯二世陵墓的裝飾;米開朗基羅當年38歲,已經是很有名的裝飾工匠。但原初計劃拖了很長時期未完成,主要是教宗多次改變主意。終於在1542建成的陵墓整體上容不下這對奴隸像。米開朗基羅決定送給流亡外地的好友Roberto Strozzi,再由他轉送給法王法蘭西一世;到十七世紀時,為路易十三世的宰相黎塞留樞機主教所擁有。1792年革命政府從貴族家庭中沒收;兩年後入住羅浮宮,當時叫中央藝術家博物館。

 

靈魂受外在物質重重纏著

 

  這件臨死的奴隸,正如米開朗基羅其他許多男性雕塑,充分表現和諧、肉感。奴隸整個身軀正晃晃悠悠,有點站不穩的感覺。他正在用力提起左腿,力拉到頭上邊,臂彎,然後力朝另一邊散去,頭向右傾斜,手撫心胸,但不很用力,右腿發力,支撐著全身,腳踏實地。

 

  真的,我們很難說這人是在垂死中,或是在睡夢中,或是醒悟中。可能是幾樣情態同時存在。衣服捲到胸口,可能是要表示靈魂受外在物質重重纏著。雕塑主體打磨精細,但後面卻是保留粗糙未經細工的原石,甚至故意留下刀痕。

 

  究竟米開朗基羅想講甚麼?我們只能猜。1550年專寫畫家生平的Vasari說,奴隸是代表教王征服的各省的形象表徵。這位教宗Julius II,取名不用保祿,若望,芳濟各之類的聖人名字,而選Julius,可能他心想仿效Julius Caesar凱撒大帝,南征北伐、擴大教王國。重理想的藝術家與重世俗實利的教王的關係很緊張,相互又愛又恨,感情複雜。

 

  雕像後面的猴子又代表甚麼?一直被畫史家猜測,有種說法是雕刻與繪畫的對立,猴子是繪畫的代表,米開朗基羅雖然比較重視雕塑,但他留在西斯汀(Sistine) 禮拜堂的屋頂壁畫堪稱世界一流傑作,一直吸引世人的目光。

 

  他不將作品完整地完成,可能是時間不足,也可能是他故意這樣做。藝術品,那有做完的時刻!這種手法,深刻影響著十九世紀的法國雕塑大師羅丹。

 

  正如所有傑作,總是無法有肯定的唯一詮釋,多種可能性經常存在。戴高樂時期的文化部長馬爾羅有段話很有意思,他認為「米開朗基羅所用的標準跟我們慣常稱為美的標準無關,……也不關心幻境製造,臨摹對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他是個創造者,而且他自覺這一點。他想創造前所未有的形式,而這些只能在藝術中出現。對他來說,這是雕塑的動力,亦是靈魂。沒有靈魂,雕刻是沒有任何意義……米開朗基羅構造出英雄。」

 

  死亡也在生命內。我們21世紀的人,實在很難去捉摸十六世紀的人的心靈。從思想史我們可看到一點,當時的普通智性興趣仍是將自然與非自然混然感受,不是那麼清晰的分野,甚至,生與死也是混然一體;米開朗基羅浸淫於柏拉圖哲學,認為死亡可以令靈魂从肉軀的監牢解放出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