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2012
擾亂世界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三年之後,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增長乏力、通脹上行的泥沼之中。挽救萎靡經濟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緊縮或刺激。然而這兩者都不正確。全球經濟現已脫軌,要讓其重回軌道,所有主要經濟體都需要實施全面的結構性改革。提高西方國家的經濟靈活度,降低中國的稅率,是恢復全球可持續增長惟一可行的政策組合。
如果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刺激將會導致更嚴重的通脹,緊縮則會帶來惡性的螺旋性下降。在歐洲施行緊縮政策失敗之後,支持通過公共支出刺激增長的呼聲愈來愈高。
如果採用這種做法,將會導致債券市場的災難性崩潰。歐洲央行後續的救援措施,將會導致歐元崩潰,通脹爆發。儘管後果不堪設想,歐元區仍然可能會走上這條道路。
寬鬆的貨幣條件已經失去了刺激增長的有效性,但對引發通脹還是相當有效。各國央行的措施都沒有效果。如果它們堅持推行更多的貨幣刺激政策,世界就會經歷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滯脹危機。
愈變愈糟
緊縮政策在歐洲已經不受歡迎了。一場政治風波正在湧動。荷蘭政府剛剛由於其緊縮計劃受到反對而倒臺。法國總統大選可能會由於公眾反對現任政府的緊縮措施而令法國社會黨受益。由於嚴重的經濟收縮擊垮了近來成立的保守派政府,西班牙也可能會發生政治動盪。總而言之,歐元區可能會放棄緊縮政策,而轉向刺激政策。
儘管緊縮措施本身並未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危機國家正在考慮的替代方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就像很多著名美國經濟學家一直主張的,替代方案就是要通過增長走出債務問題。其理由是歐洲的債務水準其實不是很高,但是增長率過低,因此,正確的做法就是刺激增長。當然,這意味著借更多的錢來支出,因而財政赤字也會更大。不過,根據他們的說法,增長將會復甦,將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如果債券市場相信這種說法,就會樂於借出更多的錢。這些美國經濟學家之所以提出這套方案,可能是由於擔心歐洲會拉低美國經濟。但是,他們的建議不是在幫助美國經濟,而是會導致全球金融動盪,傷害美國經濟。
事實上,債券市場被歐洲嚇壞了,因為歐洲根本就沒有競爭力。沒有甚麼宏觀調控的計策可以恢復增長。儘管債務水準並非歷史上最高點,但卻沒有甚麼償還能力。因此,當像法國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試圖通過更多的赤字支出刺激增長時,債券市場就會逃命了。美國經濟學家都不食人間煙火,根本不知道人們對自己的錢有多麼心痛。
當然,同一批美國經濟學家也會說,歐洲央行應該像美聯儲救助美國國債市場一樣來救助債券市場。不幸的是,歐元並不像美元那樣是儲備貨幣。如果歐洲央行大規模支持市場,可以打賭私人債券持有人將會大規模拋售。歐元將會崩潰,引發大規模通脹。這無論對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不是好事。
治標徒勞
緊縮政策不起作用,是因為經濟僵化導致市場無法作出反應,將產出損失最小化。在一個完全靈活的經濟裏,產出損失會比現在小得多,因為資源可以重新調配,將供應轉向出口或投資。緊縮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各種法規和行業規則造成了經濟的過度僵化。如果不消除這種僵化,投入再多的錢也只會導致通脹而不是增長。過去15年間,義大利國家債務高達2萬億歐元,其經濟也沒有增長。相信更多的赤字支出會起到更大的效果,是毫無道理的。
歐洲需要消除其經濟中的僵化因素,才能終止這場債務危機。金融市場還不會短視到不借錢給可靠的政府。南歐各國經濟如果可以放鬆管制提高行業競爭,實現勞動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工作時間,就可以將產出提高大約超過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歐洲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就採取刺激措施,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我對歐洲改革持悲觀態度。歐洲人一貫回避問題,拒絕自我檢討,總是找捷徑,只圖維持現狀。我認為歐洲還會保持很多年的溫和滯脹,借此減輕債務負擔,其民眾生活水準也會下降。這是歐洲在不實施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的最好前景了。
似乎歐洲並不想改革,但是也不接受生活水準下降。有些政客許諾將通過支出來解決現在的問題,這種觀點受到了很多美國經濟學家的支持。後果究竟如何,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儘管增長率仍然不高,美國經濟卻正在好轉。這有賴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耕地資源。能源和農業產量的增加,強化了美國的競爭力,降低了貿易赤字,改善了貿易條件。在這個世界上,不提高競爭力,國家就不會獲得增長。美國應該感謝上帝賦予的資源。此時此刻,美國的確應該感恩。
大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和知名學者卻並不滿意。他們主張以更多的刺激措施加速增長。美聯儲也持這種觀點。每逢金融市場開始擔心增長前景,美聯儲就會發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信號。伯南克的美聯儲很可能會試圖重振股票市場以刺激需求。回想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容忍次級貸款和債務抵押債券所導致的災難性後果。伯南克的境遇估計不會更好。
我懷疑伯南克會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某種形式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這項政策可能會通過振興股市在一兩個月內起作用,可能足以讓奧巴馬連任。但是,這將擴大互聯網泡沫,給未來留下更多的通脹。2013年美國可能會被迫快速緊縮,從而導致另一場經濟崩潰。
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典範,遊客們卻可能會有不同的印象。德國看起來比義大利更蕭條。德國工資很低。很多工廠城鎮都很不景氣。德國的成功只體現在貿易盈餘和企業盈利上,而不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是貶低德國模式。這種模式意味著民眾為國家作奉獻,接受低工資,減少社會福利,將國家資源轉向汽車業這樣的成功行業。作為回報,住房和教育價廉質優。德國成功保持了充滿活力的工業部門。
在全球化的世界上,成功和失敗的後果都會被放大。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是大多數中等規模的經濟體發展的惟一途徑。例如,韓國主要依靠兩家企業,即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這種模式增加了風險,但替代方案更糟糕。義大利和西班牙可能也不得不採取類似的做法,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當然,這樣需要實施大規模改革以提高經濟的靈活度。這是從德國獲得的教益。
危機難止
經濟學家造孽可能遠遠多過造福。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是因為央行行長們想要消除失業。格林斯潘點石成金的結果是造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現在,抗擊金融危機的央行行長和政策制定者們經常受到媒體的讚揚。但是,他們其實是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而且,抗擊金融危機似乎讓事情更糟了。
全球化使得通過操縱需求來消除商業危機不像以前那麼有效了。跨國企業的生產已經完全可以隨處轉移。因此,沒有哪個政府可以僅憑地方性的需求與供應建立良性迴圈,而這是刺激需求起作用的必要前提。現在的央行行長們試圖恢復增長以讓所有人都滿意,最終只會讓自己出醜。
過去20年裏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就是能夠在全球範圍內不費吹灰之力轉移生產和銷售的真正跨國企業的崛起。IT和中國是實現全球經濟的最重要因素。任何不理解當今跨國公司運作方式的決策者或經濟學家都是不稱職的。跨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於其國家之外的一大力量,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更強大。在這個世界上,勞動力流動和資本流動有著巨大的不對稱性。不把這一點考慮在內,任何經濟補救政策都將徒勞無功。
儘管各國經濟增長十分低迷,跨國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情況卻狀況良好。這並非巧合。全球經濟名義增長率為6%至7%,但大部分經濟體都深陷通脹。通過套利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的利潤增長約為10%。跨國企業的崛起限制了國家政策。比如,勞動力市場不得不徹底靈活,才能運行良好。否則,跨國企業可以搬到其他國家以避免額外成本。對跨國企業徵稅也變得十分困難。它們可以將收入放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不能指望通過所得稅來實現收入再分配。
我認為大多數國家都需要對個人收入進行全球性徵稅。就所得稅達成某種全球性協定,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行來說是必要的。收入再分配需要採取更有成效的形式,比如教育和住房。
20世紀的治理結構充滿了危機。決策者和專家們仍然在提倡財政和貨幣刺激這類陳腐的解決方法。只要這些人還在當權,全球危機就不會終止。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財新網》。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