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2/2011
一個自食其力的富二代
雷美華
雷美華
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執行編輯,亦曾任經濟日報出版社執行編輯,對各地的出版情況一直保持著好奇心。愛閱讀緣於五歲時收到父親所送的一本《伊索寓言》,驚訝於文字世界可以如此海闊天空,自此極愛閱讀,寧濫毋缺,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書,假日以逛書店爲樂。(編者按:筆者事忙,暫停更新,敬請見諒。)
世界在讀什麼-雷美華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是個音樂創作人,他有個超級富豪父親──股神巴菲特,但他從父親那裏獲得的金錢不算多,真正獲得的是自由──父母放手讓他去尋找屬於他的道路,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快樂人生。
內地現在的富二代、官二代似乎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我爸是李剛」事件街知巷聞;又有報道說有個富二代在澳門輸掉十多億,之後全家人逃之夭夭。富有絕對不是問題,缺乏家庭教養,父母沒有給孩子灌輸正確價值觀才是死結。
巴菲特認為,「出生時嘴裏含著金湯匙,長大後很容易就會變成插在背上的金匕首」,富貴無憂的生活會使人的上進心及企圖心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殆盡,所以他不會給子女巨額家財,反而鼓勵他們去走自己的路。巴菲特自己沉醉在工作中,獲得了莫大的滿足感,他希望孩子們也享受一下這種挑戰和樂趣。彼得自小看到父親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著不滅的好奇心和熱情,潛移默化下,彼德也繼承了父親的生活哲學。
彼得在十九歲那年,獲得父親送他當時約值九萬美元的公司股票,並清楚的告訴他,能給他的就是這麼多,其餘的不必奢望了。2006年,巴菲特把畢生大半的積蓄共三百多億美元,捐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
彼得以父親為榮,但亦清楚知道,那些成就都是父親的,與他無關。事實上,不論父母是誰,你的人生還是得自己去面對,唯有實實在在掙得自己的報酬,才能讓自己真正尊重自己。
彼得想過要否投身金融業,憑著父親的關係,他有很大的優勢,這是一條非常安穩的道路,但他只想了十五分鐘便決定不會,因為那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不會因此變快樂。在選擇權和優勢之間,他寧願給人生多些選擇項。
彼得見到很多同樣出生於富沃家庭的人,被父母規限著發展方向,他們可能有很大的優勢入職某些大投資行或大律師樓,但他們卻缺乏選擇權,人生被父母操縱著,要接掌家族事業,或繼承父母的人脈關係,父母則從子女身上彰顯自己的意志和地位。這樣看來,父母是真心為子女著想嗎?
彼得念大學時決定投身音樂創作,這是個前景很不明朗的選擇,所以他把父親送的股票賣了,節衣縮食,預備為興趣奮戰幾年。他經歷過沒人賞識,免費替人作曲的時候,後來才慢慢建立名聲,出版專輯。如果當初他沒有賣掉股票,現在該值二千多萬美元,但彼得說從沒後悔過,因為今天的成就是自己打拼得來的。
這是一本談家庭教養,談年輕人如何找出人生方向的書。父母給予孩子最周全的保護、最安穩的環境,反而會窒礙子女的成長和自立。彼得是真正含著金湯匙出生,卻慶幸父母放手給他自由發展。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
作者:彼得.巴菲特 (Peter Buffett)
出版:平安文化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Find Your Own Path to Fulfillment》
出版: Crown Archetype
書的扉頁上摘錄了作者的經驗之談:
1.假如希望自己的人生盡可能多采多姿,就應該試著甚麼都去學,不只要學用來賺錢的專業本領,還要學專業以外的無數其他知識。
2.不要把優勢當成擋箭牌,藉此逃避辛勤工作和個人挑戰,而是要用它來完成更多的作為。
3.重點不是你的人生從哪裏開始,而是你後來到達了哪裏。
4.有很多時候,在迷宮般的抉擇中遊蕩並不是因為迷路了,那反而是找到正途前的必經之路。
5.如果是自己的志向,我們就會渴望在那個領域脫穎而出,這種渴望能鞭策我們,激發出我們最大的潛能。
6.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絕對不會是浪費時間,反而是對時間的投資,更是人生最值得的一種投資。
7.假如我們希望忠於自我、實踐志向,同時又能買得起麵包,就必須想一想甚麼是我們真正喜歡做,而這個世界也願意為此付錢給我們的事。
8.每一次錯誤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都是這一路曲折人生上的記號,標記著我們曾經去過哪裏、現在站在哪裏,和未來打算去哪裏。
9.假如父母熱愛自己的工作並樂在其中,孩子便會看到工作本身的價值,也會比較傾向於去尋找和發掘自己熱愛的是甚麼。
10.我們自己設立目標,我們自己定義成功。我們無法選擇人生要從哪裏開始,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