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018
探中藥創新 拓醫療選項
醫管局檢討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機制後,擬於明年降低申請門檻。環球醫療通脹近年愈趨嚴重,公共醫療成本高昂,無論是由個人或政府承擔,都會十分沉重,若考慮以中醫作為公共醫療方案的另一選擇,將可望為日趨嚴峻的公共醫療成本問題,帶來另一番氣象。
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新機制擬改變「可動用資產」的計算方法,以增加申請人的資助額;或者修訂「家庭」定義,讓個別病人獲更多資助等。顧問團隊估計,自去年中至今年初的8個月內,近2,300宗申請中,會有670宗申請的病人因以上優化措施而受惠,平均每宗申請可少付約3萬元藥費。這當然會受病人歡迎,但以上逾2,000萬元的新增開支、料年增2億元的公共醫療福利的支出,還不是要以公帑支付?錢從何來?
癌症自費藥物不少已被列入醫療援助項目的藥物資助名單之中,而新一份《施政報告》也承諾,為患有罕見疾病的人士提供支援,包括擴大援助項目的資助範圍及就特定藥物治療提供資助,但這在公共財政較充裕時可行,若經濟逆轉,可能就有市民「有病無錢醫」,尤其是非綜援個案,這將是普遍港人的噩夢。
藥物是醫療通脹的一大成因,相比歐美社會,香港在醫療方案上其實可有另一選擇—中醫藥,若香港能善用源遠流長的中醫體系和經驗,融合兩岸三地成為中藥成分研究地區,便會對本地,乃至兩岸的公共衞生及健康有很大貢獻。以香港獨特的地位,毋須涉及政治考慮,有聯繫中港台三地中醫藥界的優勢,將更能實現共同研發中醫藥這個寶庫的理想。
藥費貴主要是西藥廠基於藥物成本、專利與商業的考慮,不會隨便減價,因此,中藥不但可以是政府研發的方向,同時會是一個新的選項。若今時不平衡發展中藥研發的工作,繼續讓西藥定於一尊,由藥費帶動的醫療通脹將愈加劇,至百年、200年不能解決。千百年來,多不勝數的中國人以生命印證著療效的中藥有其價格競爭的優勢,值得港府認真研究。
筆者並非鼓吹人人變成「新神農氏」,再嘗百草,而是進行科學而有系統的研究,探究歷代藥方或治療方案的可行性及其療效。《中國灸法學現代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不但介紹了灸法源流,還臚列各種病症臨床診斷的標準及治療的細緻操作,若政府能鼓勵中醫、中藥各種療法和藥效都能如此獲得印證及整理,這將對本港及大中華地區的醫療都有用,推而廣之,進一步聯合中港台中醫,做一系列系統性醫案紀錄。創新,不少是舊學新用,在傳統基礎上,再探尋新路向,中醫藥一直是個寶庫,現只視乎大家怎樣再去「創新」。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