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17
進取投資 為港創富
金管局公布,外匯基金首3季投資收益達1,898億元,創歷史新高。外匯基金賺錢,令香港公共財政更充裕固然值得港人高興,但如能進取一點,再做好一些,相信更可為港謀福利。
受惠於全球股市上升,外匯基金今年9個月來錄得近1,900億元投資收益。在第三季536億元的收益中,有332億,即逾6成來自股票投資,可見股票這投資工具對外匯基金收益的貢獻。若預期「市場樂觀情緒仍會持續一段時間」,金管局現時的投資態度是否略嫌保守了一點?
當然,「保守」與「穩健」就像「進取」與「冒險」一樣,見仁見智。有人認為,保持外匯基金投資的穩健及其靈活性,是為防範一旦有人衝擊港匯,香港可以有財務實力支持,以備彈藥還擊。這個說法在香港回歸前,甚至回歸初期確可成立,但對回歸已20年的香港,加上內地經濟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的今天,便不太準確。今時香港既然背靠中國經濟優勢,不妨「拉人裙冚自己腳」,狐假虎威,外匯基金趁勢加重在股票上的投資比例。
香港的外匯基金其實是主權基金的一種,資金來自外匯儲備,透過中、長期投資,為港府創富。今次近1,900億元的收益便為財政儲備增加了174億元進帳,可見其投資表現影響着本地公共財政的充裕程度。有些國家則會以天然資源的外貿盈餘作為主權基金的資金,例如中東國家就會以石油為資金來源,沙特阿拉伯甚至有石油股上市。無論是科威特、挪威,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很多國家或地區都積極為人民創富,將主權基金投資收益支援人民的生活,香港應加倍努力。
今時歐洲已開始講「基本收入」,那可謂是真正福利社會來臨的序幕。有別於最低工資,「基本收入」是一項收入保障,即使無工可做,人人都會有的一項收入。它不同於失業救濟或社會綜援的概念,是因應個別職位或工種已被機械人或人工智能(AI)等取代了,這種結構性失業情況,已非工資高低或有沒有人願意做工的情況,而是即使有人願意做,卻根本已沒有了「人」的位置。
最近,無人便利店已出現,無論大家願意接受與否,這種無人店舖或服務只會令工種消失得比它所衍生職位的速度更快,也加速了社會進入設有「基本收入」、民眾「被福利」的狀態。
既然說「市場樂觀情緒持續」,外匯基金投資便應要有更前瞻性的考量,不可滿足於往績,沾沾自喜,反而要年年創新高!因此,金管局實應再進取一點,增股票投資比重,爭取更理想收益,以惠港人。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